人格特質理論早期的代表人物則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爾波特,他在1929年第九屆國際心理學大會上發表的《什么是人格特質》一文,正式提出將特質作為人格的基本單元。1937年他出版了人格心理學領域的經典名著《人格,心理學的解釋》,主張從綜合的角度研究人,并提出一個包含了21個項目,涵蓋身體狀況、智力、氣質、表現力、態度等多個方面的“心志(photograph)”概念。
人格由哪些特質組成?如何來確認這些特質?這是特質論要解決的兩大主題。早期奧爾波特曾從詞典中選出近 18000個描述人格特質的詞制成詞表,卡特爾在研究中將之壓縮為171個,然后又通過群集分析法合并為35個特質群,對這35個特質群進行因素分析處理后,共得出16個主因素。卡特爾將前者命名為表面特質,后者則命名為根源特質,它們相互獨立,普遍存在,是構成人格的基本要素。
卡特爾據此編制了著名的16PF量表,測量這16種根源特質,它們分別是:A樂群性;B聰慧性;C穩定性;D恃強性;F興奮性;G有恒性;H敢為性;I敏感性;L懷疑性;M幻想性;N世故性;O憂慮性;Q1實驗性;Q2獨立性;Q3自律性;Q4焦慮性。同樣,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也利用問卷測驗與因素分析法來研究人格,但艾森克特別重視人格因素的生理基礎,把條件反射、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植物性神經系統活動與自己的人格維度相結合,并強調特質與生物進化之間的聯系,而測量以上三大人格維度的EPQ量表也是心理測評中經常使用的工具。
進入60年代特質論又有新進展。E.C.圖帕斯與R.E.克里斯特爾于1961年經過二次研究發現,卡特爾通過因素分析得出的因素數目并不正確,事實上只存在五個相對顯著而穩定的因素,它涵蓋了人際關系,工作行為,控制力,情緒性以及能力等多方面的表現,這便是著名的“大五模型”或者稱為五因素模型(FFM)。這五大因素分別是:內—外向(E因素),神經質(或稱情緒穩定性,N因素),宜人型(A因素),責任性(C因素),與開放性(O因素)。五因素模型得到了大量實證研究的證實,這些證據主要包括:一、基本因素的跨文化一致性;二、自我評定與觀察者評定的一致性;三、特質得分與動機、情感、人際行為等亦存在關聯;四、遺傳方面的影響。由此可見,“大五模型”具有十分穩固的理論基礎,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成為特質論的核心理論。
- 展開全文
人格特質理論早期的代表人物則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爾波特,他在1929年第九屆國際心理學大會上發表的《什么是人格特質》一文,正式提出將特質作為人格的基本單元。1937年他出版了人格心理學領域的經典名著《人格,心理學的解釋》,主張從綜合的角度研究人,并提出一個包含了21個項目,涵蓋身體狀況、智力、氣質、表現力、態度等多個方面的“心志(photograph)”概念。
人格由哪些特質組成?如何來確認這些特質?這是特質論要解決的兩大主題。早期奧爾波特曾從詞典中選出近 18000個描述人格特質的詞制成詞表,卡特爾在研究中將之壓縮為171個,然后又通過群集分析法合并為35個特質群,對這35個特質群進行因素分析處理后,共得出16個主因素。卡特爾將前者命名為表面特質,后者則命名為根源特質,它們相互獨立,普遍存在,是構成人格的基本要素。
卡特爾據此編制了著名的16PF量表,測量這16種根源特質,它們分別是:A樂群性;B聰慧性;C穩定性;D恃強性;F興奮性;G有恒性;H敢為性;I敏感性;L懷疑性;M幻想性;N世故性;O憂慮性;Q1實驗性;Q2獨立性;Q3自律性;Q4焦慮性。同樣,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也利用問卷測驗與因素分析法來研究人格,但艾森克特別重視人格因素的生理基礎,把條件反射、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植物性神經系統活動與自己的人格維度相結合,并強調特質與生物進化之間的聯系,而測量以上三大人格維度的EPQ量表也是心理測評中經常使用的工具。
進入60年代特質論又有新進展。E.C.圖帕斯與R.E.克里斯特爾于1961年經過二次研究發現,卡特爾通過因素分析得出的因素數目并不正確,事實上只存在五個相對顯著而穩定的因素,它涵蓋了人際關系,工作行為,控制力,情緒性以及能力等多方面的表現,這便是著名的“大五模型”或者稱為五因素模型(FFM)。這五大因素分別是:內—外向(E因素),神經質(或稱情緒穩定性,N因素),宜人型(A因素),責任性(C因素),與開放性(O因素)。五因素模型得到了大量實證研究的證實,這些證據主要包括:一、基本因素的跨文化一致性;二、自我評定與觀察者評定的一致性;三、特質得分與動機、情感、人際行為等亦存在關聯;四、遺傳方面的影響。由此可見,“大五模型”具有十分穩固的理論基礎,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成為特質論的核心理論。

易傾訴情感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分手挽回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婚戀技巧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家庭關系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聊天室活動福利群
易傾訴傾聽師招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