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他人宜主觀,對自己宜客觀。”我們離自己太近了,需要拉開一些距離,才能更看清自己;我們離他人太遠了,需要拉近一些距離,才能更看清他人。人應(yīng)當客觀地看待自己,這一點恐怕沒多少人有異議,雖然實際上能做到的人并不多,而要求他人這么做的人卻不少。但是,一個人是不是應(yīng)當主觀地看待他人呢?是不是可以由著自己個人的喜怒好惡、主觀的印象或臆想來隨意判斷他人、評價他人呢?當然不是。
“對他人宜主觀”,是要有同理心,要設(shè)身處地,把自己設(shè)想成那個人。這里面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對自己宜客觀”。已經(jīng)把自己當作一個對象來看待了,然后在這個基礎(chǔ)上把對象當作自己來看待。這時候,我把對象當作自己來看待,這個“自己”是已經(jīng)被當作對象來看待過的自己。也就是說,“對他人宜主觀”中的“主觀”,融合了一種客觀性,是一種主客觀的統(tǒng)一,是在客觀的基礎(chǔ)上成立的主觀。我們看待他人的時候肯定是有先見的,不管我們意識到?jīng)]有。但是先見在一定的時候需要反思,要知道自己原來有什么先見,這樣才能夠把自己的先見和他人的真面目區(qū)別開來,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對方。雖然達到這一步之后還是避免不了先見,但這個先見會不斷地擺脫被歪曲的部分,變得更加真實準確。另一方面,這時候的看待,是一種“主觀”的看待。這已經(jīng)不是站在一旁冷眼地觀察、評判了,而是將心比心,去體驗?zāi)莻€人的經(jīng)歷,他的所思所感,從而獲得一種當下的實感。
同樣地,“對自己宜客觀”中的“客觀”,是從主觀回復(fù)而來的客觀,是把主觀把握在其中的客觀。那么,我把自己當作對象來看待的時候,這個“對象”不可能是絕對客觀的對象,而是已經(jīng)被當作自己來看待過的對象。更進一步說,我怎么看待他人,怎么看待萬物,最終將影響到我怎么看待自己。我對外界的一切看法最終將訴諸于我自己,我與外界發(fā)生的一切關(guān)系歸根到底是我跟我自己的關(guān)系。在這種交互的過程中,我的自我意識在逐漸形成。
因此,“對他人宜主觀,對自己宜客觀”,兩者互為前提,是互動的、整合的、共進的。它們看起來是兩句話,兩種孤立的行為。其實是一句話,講的是同一件事。
- 展開全文
對他人宜主觀,對自己宜客觀。”我們離自己太近了,需要拉開一些距離,才能更看清自己;我們離他人太遠了,需要拉近一些距離,才能更看清他人。人應(yīng)當客觀地看待自己,這一點恐怕沒多少人有異議,雖然實際上能做到的人并不多,而要求他人這么做的人卻不少。但是,一個人是不是應(yīng)當主觀地看待他人呢?是不是可以由著自己個人的喜怒好惡、主觀的印象或臆想來隨意判斷他人、評價他人呢?當然不是。
“對他人宜主觀”,是要有同理心,要設(shè)身處地,把自己設(shè)想成那個人。這里面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對自己宜客觀”。已經(jīng)把自己當作一個對象來看待了,然后在這個基礎(chǔ)上把對象當作自己來看待。這時候,我把對象當作自己來看待,這個“自己”是已經(jīng)被當作對象來看待過的自己。也就是說,“對他人宜主觀”中的“主觀”,融合了一種客觀性,是一種主客觀的統(tǒng)一,是在客觀的基礎(chǔ)上成立的主觀。我們看待他人的時候肯定是有先見的,不管我們意識到?jīng)]有。但是先見在一定的時候需要反思,要知道自己原來有什么先見,這樣才能夠把自己的先見和他人的真面目區(qū)別開來,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對方。雖然達到這一步之后還是避免不了先見,但這個先見會不斷地擺脫被歪曲的部分,變得更加真實準確。另一方面,這時候的看待,是一種“主觀”的看待。這已經(jīng)不是站在一旁冷眼地觀察、評判了,而是將心比心,去體驗?zāi)莻€人的經(jīng)歷,他的所思所感,從而獲得一種當下的實感。
同樣地,“對自己宜客觀”中的“客觀”,是從主觀回復(fù)而來的客觀,是把主觀把握在其中的客觀。那么,我把自己當作對象來看待的時候,這個“對象”不可能是絕對客觀的對象,而是已經(jīng)被當作自己來看待過的對象。更進一步說,我怎么看待他人,怎么看待萬物,最終將影響到我怎么看待自己。我對外界的一切看法最終將訴諸于我自己,我與外界發(fā)生的一切關(guān)系歸根到底是我跟我自己的關(guān)系。在這種交互的過程中,我的自我意識在逐漸形成。
因此,“對他人宜主觀,對自己宜客觀”,兩者互為前提,是互動的、整合的、共進的。它們看起來是兩句話,兩種孤立的行為。其實是一句話,講的是同一件事。

易傾訴情感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分手挽回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婚戀技巧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家庭關(guān)系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聊天室活動福利群
易傾訴傾聽師招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