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昨天辦公室發生的一個小故事開始講起吧。
咱們的客服朱朱最近在減肥,可是那會她又饞蟲難耐,想喝奶茶,但良心上過不去。于是乎,她就自言自語的問了一句:“大家可否允許我再增一下肥呢?我好想喝奶茶。。。”
“你想喝就喝唄,反正肉是長在你身上。。。”
“當然可以啦,反正又不管我們的事,你自己負責就好啦。。。”
看著朱朱默默去沖奶茶的身影,小編突然冒了一句出來:
“朱朱,就算你胖了,我們也愛你~”
朱朱立即笑著回過臉來,那表情就跟閃電一樣一樣的~
“哈哈,還是小編會說話~么么噠~”
也許這是最常見的對話了,之前的回答也是最常見的回答了。
這是你的事,自己負責哦。
這句話不論從什么角度上來說,都是絕對沒問題的,本來就是你的事情嘛,你想做就做,我又不會干涉你。合情合理吧,但是你有沒有發現,總覺得好像缺了點什么?
關系,少了我和你之間的關系,一種承諾參與的關系。
如果把這句話翻譯得更直白一些就是:這是你的事,跟我沒關系,造成什么后果我是不會對你負責的。有沒有一種冷冷的,和遠遠的距離感?聽到的人內心會接受到一個信息:哦,如果我發生了什么事,他是不會支持我的,他跟我撇清關系了。
而另一句:就算你胖了,我們也愛你。是不是有很不一樣的感覺?
我們用一個很相似的場景來解釋這兩種不同的感受:有兩個剛剛學會走路,想出去獨自探險的小孩。他們第一次放開媽媽的手,蹣跚著離開。這個時候第一位媽媽說:“是你自己要走的哦,摔倒了我可不扶你!” 而第二位媽媽說:“沒事,你去吧,跌倒了有媽媽在。”
你猜這兩個小孩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誰會更勇敢的面對這個世界?
不少家長都會抱怨孩子,在行為問題上出現各種偏差。為什么考試總是考不好?為什么居然學會撒謊?為什么總愛臭美?忙碌的家長們就一直在行為層面上,各種苦口婆心,各種想盡辦法“糾正”孩子。
而,行為只是動機的外顯罷了。
如果你真的耐心的去詢問孩子,為何如此?他們會告訴你為什么。
因為如果我考不好,爸媽就不愛我了,所以我很害怕,越害怕越考不好;因為他們不允許我犯錯,所以,也許撒謊是個好辦法;因為如果我不可愛,就沒人會愛我,所以我必須要讓自己美美的。
很多得意洋洋吹贊這自己孩子多牛逼的家長,也許不知道他們的孩子,是懷著“我必須要考好,不然我是不被愛”的恐懼在前行。
因為,父母只愛那樣的我們。
父母總是會擔心孩子的行為得不到糾正,這點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給這些行為貼上道德的標簽。撒謊的孩子是道德敗壞的,愛美的孩子是虛榮的,偷東西的孩子簡直就是無可救藥了。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
“You did something wrong” 變成了 “You are something wrong”。
你做的事情是不好的,消無聲息的變成了你這個人是不好的。稀里糊涂中,孩子會長出一種羞恥感:哦,原來我品德不好,我的存在就是不好的,我的存在就是一個錯誤。你猜孩子會有什么感覺?
所以,很多家長完美的把自己的孩子推向了自我厭惡的深淵。當然,說得嚴重了一些,不過確實有點這個意思。
其實沒有一種行為是不能被接納的,背后都是被卡住的情感。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如果一直這樣怎么辦呢?其實就是因為一直不被接納,才會卡在那里。
如果你真的對孩子說:寶寶,就算你笨,成績不好,媽媽也愛你。就算你丑,媽媽也愛你。就算你經常犯錯,媽媽也愛你。孩子就會放下心來,他們會更踏實,更安心,他們可以自由選擇了。
其實孩子的世界,就是我們的世界,我們是從未長大的巨嬰。
看看你在追求什么,渴望什么,你就知道你害怕它的反面了,因為那是不被接納的部分。
四號之所以那么情緒化,正是因為那些情緒從來都不被允許完全的表達,才一直卡在那邊。如果你真的對他們表達出:不管你多么的情緒化,多么的任性,我都愛你。你猜他們還會繼續鬧嗎?
二號那么為你付出,正是因為他們覺得不付出的話,是不被愛的,會被拋棄的。所以,才拼命的為你付出。如果你對他們持續的表達:就算你不付出,我也愛你,你猜他還會繼續瘋狂的付出嗎?
九號無法拒絕別人,因為他們從來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你如果拒絕我,你是會受到懲罰的。所以,無論何時何地,我都傾向于跟你保持一致就好。如果你對他說:就算你跟我不一樣,就算你拒絕了我,我對你的愛絲毫不減。這是不是最美的情話呢?
所以,我們之所以長成現在這個樣子,主要是由“我們不能變成什么樣的人”決定的,而不是“我們渴望變成什么樣的人”。因為是被恐懼驅動,所以很難有真正自由的感覺。
所以,去看看你在渴望什么,在回避什么。
也許,你可以做自己的父母,告訴自己說:
親愛的,就算你不夠優秀,我也愛你;
就算你有點丑陋,我也愛你;
就算你生氣發怒,我也愛你;
就算你悲觀消極,我也愛你;
就算你迷茫無助,我依然愛你。
給自己一點擁抱,給自己一個溫暖的碰觸,告訴自己:不要怕,一切有我在!
- 展開全文
從昨天辦公室發生的一個小故事開始講起吧。
咱們的客服朱朱最近在減肥,可是那會她又饞蟲難耐,想喝奶茶,但良心上過不去。于是乎,她就自言自語的問了一句:“大家可否允許我再增一下肥呢?我好想喝奶茶。。。”
“你想喝就喝唄,反正肉是長在你身上。。。”
“當然可以啦,反正又不管我們的事,你自己負責就好啦。。。”
看著朱朱默默去沖奶茶的身影,小編突然冒了一句出來:
“朱朱,就算你胖了,我們也愛你~”
朱朱立即笑著回過臉來,那表情就跟閃電一樣一樣的~
“哈哈,還是小編會說話~么么噠~”
也許這是最常見的對話了,之前的回答也是最常見的回答了。
這是你的事,自己負責哦。
這句話不論從什么角度上來說,都是絕對沒問題的,本來就是你的事情嘛,你想做就做,我又不會干涉你。合情合理吧,但是你有沒有發現,總覺得好像缺了點什么?
關系,少了我和你之間的關系,一種承諾參與的關系。
如果把這句話翻譯得更直白一些就是:這是你的事,跟我沒關系,造成什么后果我是不會對你負責的。有沒有一種冷冷的,和遠遠的距離感?聽到的人內心會接受到一個信息:哦,如果我發生了什么事,他是不會支持我的,他跟我撇清關系了。
而另一句:就算你胖了,我們也愛你。是不是有很不一樣的感覺?
我們用一個很相似的場景來解釋這兩種不同的感受:有兩個剛剛學會走路,想出去獨自探險的小孩。他們第一次放開媽媽的手,蹣跚著離開。這個時候第一位媽媽說:“是你自己要走的哦,摔倒了我可不扶你!” 而第二位媽媽說:“沒事,你去吧,跌倒了有媽媽在。”
你猜這兩個小孩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誰會更勇敢的面對這個世界?
不少家長都會抱怨孩子,在行為問題上出現各種偏差。為什么考試總是考不好?為什么居然學會撒謊?為什么總愛臭美?忙碌的家長們就一直在行為層面上,各種苦口婆心,各種想盡辦法“糾正”孩子。
而,行為只是動機的外顯罷了。
如果你真的耐心的去詢問孩子,為何如此?他們會告訴你為什么。
因為如果我考不好,爸媽就不愛我了,所以我很害怕,越害怕越考不好;因為他們不允許我犯錯,所以,也許撒謊是個好辦法;因為如果我不可愛,就沒人會愛我,所以我必須要讓自己美美的。
很多得意洋洋吹贊這自己孩子多牛逼的家長,也許不知道他們的孩子,是懷著“我必須要考好,不然我是不被愛”的恐懼在前行。
因為,父母只愛那樣的我們。
父母總是會擔心孩子的行為得不到糾正,這點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給這些行為貼上道德的標簽。撒謊的孩子是道德敗壞的,愛美的孩子是虛榮的,偷東西的孩子簡直就是無可救藥了。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
“You did something wrong” 變成了 “You are something wrong”。
你做的事情是不好的,消無聲息的變成了你這個人是不好的。稀里糊涂中,孩子會長出一種羞恥感:哦,原來我品德不好,我的存在就是不好的,我的存在就是一個錯誤。你猜孩子會有什么感覺?
所以,很多家長完美的把自己的孩子推向了自我厭惡的深淵。當然,說得嚴重了一些,不過確實有點這個意思。
其實沒有一種行為是不能被接納的,背后都是被卡住的情感。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如果一直這樣怎么辦呢?其實就是因為一直不被接納,才會卡在那里。
如果你真的對孩子說:寶寶,就算你笨,成績不好,媽媽也愛你。就算你丑,媽媽也愛你。就算你經常犯錯,媽媽也愛你。孩子就會放下心來,他們會更踏實,更安心,他們可以自由選擇了。
其實孩子的世界,就是我們的世界,我們是從未長大的巨嬰。
看看你在追求什么,渴望什么,你就知道你害怕它的反面了,因為那是不被接納的部分。
四號之所以那么情緒化,正是因為那些情緒從來都不被允許完全的表達,才一直卡在那邊。如果你真的對他們表達出:不管你多么的情緒化,多么的任性,我都愛你。你猜他們還會繼續鬧嗎?
二號那么為你付出,正是因為他們覺得不付出的話,是不被愛的,會被拋棄的。所以,才拼命的為你付出。如果你對他們持續的表達:就算你不付出,我也愛你,你猜他還會繼續瘋狂的付出嗎?
九號無法拒絕別人,因為他們從來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你如果拒絕我,你是會受到懲罰的。所以,無論何時何地,我都傾向于跟你保持一致就好。如果你對他說:就算你跟我不一樣,就算你拒絕了我,我對你的愛絲毫不減。這是不是最美的情話呢?
所以,我們之所以長成現在這個樣子,主要是由“我們不能變成什么樣的人”決定的,而不是“我們渴望變成什么樣的人”。因為是被恐懼驅動,所以很難有真正自由的感覺。
所以,去看看你在渴望什么,在回避什么。
也許,你可以做自己的父母,告訴自己說:
親愛的,就算你不夠優秀,我也愛你;
就算你有點丑陋,我也愛你;
就算你生氣發怒,我也愛你;
就算你悲觀消極,我也愛你;
就算你迷茫無助,我依然愛你。
給自己一點擁抱,給自己一個溫暖的碰觸,告訴自己:不要怕,一切有我在!

易傾訴情感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分手挽回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婚戀技巧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家庭關系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聊天室活動福利群
易傾訴傾聽師招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