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有著完美主義情節和強迫性傾向的朋友們,往往會用滴水不漏的生活和工作表現來獲得大家的認同。這在一號、三號、六號伙伴的身上,可能更加明顯一些。
他們堅信,只有自己不犯錯誤,表現完美,別人才會喜歡他們。所以,他們一絲不茍,事事都要做對,不能逾越框架,不能出格,要表現適當。在交友上面,他們也會使用很多禮節性的語言和動作,仿佛都有套路一樣的。他們擔心萬一朋友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就會有各種嫌棄。
比如一號事事都講求規則,特別講究禮節,儀式;還有三號會特別注重形象,注重身份關系;六號害怕犯錯,事事謹慎。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把自己包的太完美了,沒有留下一點點的縫隙,讓別人走進來。
都說,禮節和規則都是用來防御融合的。因為當我們按照某些形式去做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避免投入感情,避免真正的參與。所以所有的完美主義本質上,都是在疏離和其他人的關系。
所以,當你足夠完美了,你就真正孤獨了。
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里,只有成為“食物鏈”的頂端,我們才能受人敬仰,被人喜歡。當你足夠優秀,足夠牛逼的時候,自然有很多人會喜歡你。
這是好多人的邏輯。
這也是為什么,有些人小時候受到別人的嘲笑和歧視,覺得都是因為自己不夠強大。長大后,他們奮發圖強,出人頭地,在他們登上金字塔的那一刻,迎接他們的不是喜悅,而是迷茫。
有一個高中生曾經告訴我,她說,她的最終目標,就是站在金字塔的頂端的那一刻,獨自一人接受眾人的膜拜。我問她,為什么身邊沒有人?她說她只希望別人看到她優秀的一面,而不想別人看到她糟糕的一面,對她失望。那我接著問她,那你糟糕的一面怎么辦呢?她,沉默不語,低下了頭。
人們確實會去膜拜牛逼的人,比如馬云,好牛逼,我在心里默默的給他點贊。可是我并不會去靠近馬云,因為他太牛逼了,牛逼的讓我覺得自己相形見絀。跟他在一起,會嚴重打擊我的自戀,我怎么這么差,太沒用了。所以,我還是跟他保持八百里遠比較好。
一個太過優秀的人,會讓人遠遠的欣賞,而害怕靠近。因為每個人都明白自己有很多缺陷和不足,對方的優秀,會放大我們的不足,而讓我們自我感覺很差。試想一下,你整天跟一個比你牛逼,比你厲害的人在一起,你還有點自信沒?壓力好大的。
所以,太過優秀是讓人膜拜的,太過優秀也讓人想要遠離。
以上的兩種交友方式是被動的,屬于那種把自己搞得“美美的”,等待別人的“垂幸”的方式。還有一種方式是主動出擊的,也就是通過主動付出,來收割友誼的。
他們是強大的,是無所不能的,他們是能滿足你各種需要的。二號和八號可能尤為如此。
當你不開心的時候,就算他們自己心情不好,也會收拾好自己來安慰你;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放下手頭的事情,給你幫忙;如果需要有一方吃虧,他們往往自己咽下了,讓你獲益。你跟他們在一起,始終能感覺到,他們是在付出的。
同時,他們又是獨立的。如果你想對他們好一點,他們可能是拒不接受的。不不不,謝謝,我不需要。他們甚至無法欠別人的錢,或者人情。如果欠了別人,就總覺得寢食難安,想盡辦法要把人情給還上,這樣才心安。
只能別人欠他的,不能他欠別人的。
這樣的人,看起來是老好人,但是如果你跟他相處久了,你覺得會是什么感覺?
壓力山大,感覺被束縛,不自由,被控制。
他們往往有一個邏輯就是:我為你付出了,我就有了控制你的權利,你就必須要按我的想法去做了。
這就是為什么,有時候老婆在家拖地,老公想出去喝酒都卻不好意思去。因為妻子都在為我付出,我怎么好意思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呢?我怎么可以去享受呢?
所以,這種控制真的是隱形的,是細微的,是難以察覺的。有點吃人嘴軟,拿人手短的感覺。
所以,跟這樣的朋友在一起,會感到一種被期待的壓力。他們的付出是釣魚式的,而且,當他們越壓抑自己的需求來滿足你,你就越想逃。
我不想要你的遷就和付出,我只想要自由。
以上三種不正確的姿勢,我們可能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它們都根植于一種錯誤的信念,就是:如果我不完美了,不優秀了,無能了,滿足自己需求了,我就會被討厭,被鄙視,被拋棄。
這樣的觀點常常從和父母的互動中來, 父母對于孩子的期待,決定了孩子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當這個家庭中,無法接納錯誤、悲傷、脆弱、無助等情緒,而總是鼓勵完美、優秀、能干、付出的時候,孩子就習得了獲取父母關注的方式。同時也把這種方式應用于所有的人際關系之中。
孩子認為,所有人跟他父母一樣,只有當他表現好的時候,才會喜歡他。而這,幾乎會隔斷良好的人際關系來源,重復和父母的有條件的,疏離的關系。
而真正的關系是需要切入口的,這個切入口就是那些被我們隱藏的部分。那些個難以啟齒的悲傷、脆弱、無助和缺陷,那些我們認為會被拋棄的自己。
我們認為,痛苦和無助會讓我們失去對方。
恰恰相反,痛苦和無助一直在把我們推向對方。
如果你懂得如何利用它。
當我們遭遇混亂和痛苦的時候,我們就面臨兩個選擇。
第一:相信別人會因此而遠離你,就像你父母曾經對待你的那樣。所以你選擇獨自舔舐傷口,自責不已,告訴自己要振作起來;第二:相信就算你不好,別人也會接納你,別人愿意照顧這樣的你。所以你選擇打開自己,把遭遇的痛苦作為分享自己的資源,作為享受親密的契機。
暴露自己是一場冒險,你永遠也不知道你會遭遇什么。但是如果你選擇呆在原地,你就永遠不知道遠處有什么風景。
前段時間,遭遇了很多的事情,感覺整個人都一塌糊涂,情感上脆弱不堪,好多能力都喪失了。感覺又要陷入到抑郁的泥潭之中,無法自拔。但是,這次,我沒有獨自飲泣。我選擇走向他人,去依賴我的朋友們。第一次,我把最無助,最脆弱,最失敗的自己呈現給他們,并呼求幫助。我在他們面前哭泣,在他們面前脆弱,在他們面前無能為力。
我發現,他們并沒有拋棄我。反而,他們似乎很愿意陪伴我,支持我,鼓勵我。他們甚至有點享受擁抱那樣一個脆弱不堪的我,一個失敗至極的我。
也是因為那些真誠的暴露,讓我收獲了幾段深刻的友誼。借由我的痛苦,我享受到了真正被滋養的感覺。利用我的痛苦,我擴充了自己的生命。
人與人之間就是這樣,我們有時候需要有點缺陷和不足展示給對方,來顯示自己是真誠的,是正常的,是有需要的。 因為被需要也是一種付出,當我們呼求對方的幫助,對方就深深的感覺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我是重要的,她需要我,我被看見了!
給對方一個切入點,進入你的生活,進入你的內心。
給對方一些存在感,讓別人知道他是重要的,是被需要的。
畢竟在關系里面,被看見和被需要才是王道。
就是這樣。
by 九芒星隨風
- 展開全文
這些有著完美主義情節和強迫性傾向的朋友們,往往會用滴水不漏的生活和工作表現來獲得大家的認同。這在一號、三號、六號伙伴的身上,可能更加明顯一些。
他們堅信,只有自己不犯錯誤,表現完美,別人才會喜歡他們。所以,他們一絲不茍,事事都要做對,不能逾越框架,不能出格,要表現適當。在交友上面,他們也會使用很多禮節性的語言和動作,仿佛都有套路一樣的。他們擔心萬一朋友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就會有各種嫌棄。
比如一號事事都講求規則,特別講究禮節,儀式;還有三號會特別注重形象,注重身份關系;六號害怕犯錯,事事謹慎。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把自己包的太完美了,沒有留下一點點的縫隙,讓別人走進來。
都說,禮節和規則都是用來防御融合的。因為當我們按照某些形式去做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避免投入感情,避免真正的參與。所以所有的完美主義本質上,都是在疏離和其他人的關系。
所以,當你足夠完美了,你就真正孤獨了。
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里,只有成為“食物鏈”的頂端,我們才能受人敬仰,被人喜歡。當你足夠優秀,足夠牛逼的時候,自然有很多人會喜歡你。
這是好多人的邏輯。
這也是為什么,有些人小時候受到別人的嘲笑和歧視,覺得都是因為自己不夠強大。長大后,他們奮發圖強,出人頭地,在他們登上金字塔的那一刻,迎接他們的不是喜悅,而是迷茫。
有一個高中生曾經告訴我,她說,她的最終目標,就是站在金字塔的頂端的那一刻,獨自一人接受眾人的膜拜。我問她,為什么身邊沒有人?她說她只希望別人看到她優秀的一面,而不想別人看到她糟糕的一面,對她失望。那我接著問她,那你糟糕的一面怎么辦呢?她,沉默不語,低下了頭。
人們確實會去膜拜牛逼的人,比如馬云,好牛逼,我在心里默默的給他點贊。可是我并不會去靠近馬云,因為他太牛逼了,牛逼的讓我覺得自己相形見絀。跟他在一起,會嚴重打擊我的自戀,我怎么這么差,太沒用了。所以,我還是跟他保持八百里遠比較好。
一個太過優秀的人,會讓人遠遠的欣賞,而害怕靠近。因為每個人都明白自己有很多缺陷和不足,對方的優秀,會放大我們的不足,而讓我們自我感覺很差。試想一下,你整天跟一個比你牛逼,比你厲害的人在一起,你還有點自信沒?壓力好大的。
所以,太過優秀是讓人膜拜的,太過優秀也讓人想要遠離。
以上的兩種交友方式是被動的,屬于那種把自己搞得“美美的”,等待別人的“垂幸”的方式。還有一種方式是主動出擊的,也就是通過主動付出,來收割友誼的。
他們是強大的,是無所不能的,他們是能滿足你各種需要的。二號和八號可能尤為如此。
當你不開心的時候,就算他們自己心情不好,也會收拾好自己來安慰你;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放下手頭的事情,給你幫忙;如果需要有一方吃虧,他們往往自己咽下了,讓你獲益。你跟他們在一起,始終能感覺到,他們是在付出的。
同時,他們又是獨立的。如果你想對他們好一點,他們可能是拒不接受的。不不不,謝謝,我不需要。他們甚至無法欠別人的錢,或者人情。如果欠了別人,就總覺得寢食難安,想盡辦法要把人情給還上,這樣才心安。
只能別人欠他的,不能他欠別人的。
這樣的人,看起來是老好人,但是如果你跟他相處久了,你覺得會是什么感覺?
壓力山大,感覺被束縛,不自由,被控制。
他們往往有一個邏輯就是:我為你付出了,我就有了控制你的權利,你就必須要按我的想法去做了。
這就是為什么,有時候老婆在家拖地,老公想出去喝酒都卻不好意思去。因為妻子都在為我付出,我怎么好意思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呢?我怎么可以去享受呢?
所以,這種控制真的是隱形的,是細微的,是難以察覺的。有點吃人嘴軟,拿人手短的感覺。
所以,跟這樣的朋友在一起,會感到一種被期待的壓力。他們的付出是釣魚式的,而且,當他們越壓抑自己的需求來滿足你,你就越想逃。
我不想要你的遷就和付出,我只想要自由。
以上三種不正確的姿勢,我們可能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它們都根植于一種錯誤的信念,就是:如果我不完美了,不優秀了,無能了,滿足自己需求了,我就會被討厭,被鄙視,被拋棄。
這樣的觀點常常從和父母的互動中來, 父母對于孩子的期待,決定了孩子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當這個家庭中,無法接納錯誤、悲傷、脆弱、無助等情緒,而總是鼓勵完美、優秀、能干、付出的時候,孩子就習得了獲取父母關注的方式。同時也把這種方式應用于所有的人際關系之中。
孩子認為,所有人跟他父母一樣,只有當他表現好的時候,才會喜歡他。而這,幾乎會隔斷良好的人際關系來源,重復和父母的有條件的,疏離的關系。
而真正的關系是需要切入口的,這個切入口就是那些被我們隱藏的部分。那些個難以啟齒的悲傷、脆弱、無助和缺陷,那些我們認為會被拋棄的自己。
我們認為,痛苦和無助會讓我們失去對方。
恰恰相反,痛苦和無助一直在把我們推向對方。
如果你懂得如何利用它。
當我們遭遇混亂和痛苦的時候,我們就面臨兩個選擇。
第一:相信別人會因此而遠離你,就像你父母曾經對待你的那樣。所以你選擇獨自舔舐傷口,自責不已,告訴自己要振作起來;第二:相信就算你不好,別人也會接納你,別人愿意照顧這樣的你。所以你選擇打開自己,把遭遇的痛苦作為分享自己的資源,作為享受親密的契機。
暴露自己是一場冒險,你永遠也不知道你會遭遇什么。但是如果你選擇呆在原地,你就永遠不知道遠處有什么風景。
前段時間,遭遇了很多的事情,感覺整個人都一塌糊涂,情感上脆弱不堪,好多能力都喪失了。感覺又要陷入到抑郁的泥潭之中,無法自拔。但是,這次,我沒有獨自飲泣。我選擇走向他人,去依賴我的朋友們。第一次,我把最無助,最脆弱,最失敗的自己呈現給他們,并呼求幫助。我在他們面前哭泣,在他們面前脆弱,在他們面前無能為力。
我發現,他們并沒有拋棄我。反而,他們似乎很愿意陪伴我,支持我,鼓勵我。他們甚至有點享受擁抱那樣一個脆弱不堪的我,一個失敗至極的我。
也是因為那些真誠的暴露,讓我收獲了幾段深刻的友誼。借由我的痛苦,我享受到了真正被滋養的感覺。利用我的痛苦,我擴充了自己的生命。
人與人之間就是這樣,我們有時候需要有點缺陷和不足展示給對方,來顯示自己是真誠的,是正常的,是有需要的。 因為被需要也是一種付出,當我們呼求對方的幫助,對方就深深的感覺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我是重要的,她需要我,我被看見了!
給對方一個切入點,進入你的生活,進入你的內心。
給對方一些存在感,讓別人知道他是重要的,是被需要的。
畢竟在關系里面,被看見和被需要才是王道。
就是這樣。
by 九芒星隨風

易傾訴情感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分手挽回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婚戀技巧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家庭關系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聊天室活動福利群
易傾訴傾聽師招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