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很多人都開始追求成長,開始關(guān)注內(nèi)在,做一些自我探索。不管是學(xué)九型,還是學(xué)心理學(xué),我們對自己的了解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清晰了。但是有一個問題困擾著我們,始終過不去,那就是:為什么道理我都懂,但卻做不到呢?
因為你只是頭腦中明白,并沒有真正去體驗。
還有,你在逃避吃苦。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坊間似乎流傳著這樣的一種傾向,那就是鼓勵正向,積極為王。不少家長都會有這樣的期待,孩子開心就好,其他的不重要。而我們對自己也有一些期待,特別是在心靈成長之后,那就是覺得平和、開心、快樂才是顯示自己內(nèi)心成長的標(biāo)志,如果你的內(nèi)心充滿沖突、憤怒、恐懼,那你還差的很遠(yuǎn)。
滿滿的正能量啊,那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biāo)!
但有的時候,這更像一種病!
小編的原生家庭在外人看起來是幸福滿滿,快樂多多的家庭。父母恩愛,相濡以沫,幾十年從不吵一架。家庭中很少有不和諧的聲音,一切看起來都平靜而美好。父母對我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只要你開心就好,我們對你沒有其他的要求!
沒錯,小編看起來是平靜的,快樂的,展示給別人的就是這樣樣子。而只有我自己清楚,內(nèi)心時常洶涌澎湃而無處發(fā)泄的的情緒,那想要破壞一切的沖動,以及無邊的恐懼和戰(zhàn)栗。
什么叫做“只要你開心就好,我們對你沒有別人要求?” 反過來講,就是你不允許不快樂,那就是我們對你的要求。
記得每次我展現(xiàn)不開心,不快樂的情緒的時候,母親總是會積極正向地“鼓勵”我:“這有啥啊?這點小事用不著不開心。都是你心理作用,不要多想,越想越不開心。” 當(dāng)聽到這些話的時候,我內(nèi)心是很不舒服的,因為覺得母親并沒有真正看到我,理解我,無法共情。同時我也能感受到她的焦慮,因為她無法承受我的痛苦,于是就想盡快地把我掰過來。在把我掰到開心的這條路上,我母親具有堅持不懈的毅力。她會一直跟你講,一直跟你講,直到你受不了,只能做出妥協(xié),假裝自己已經(jīng)開心的時候,她才會“放過”你。
母親不斷矯正我的情緒的舉措,其實是對我進(jìn)行二次傷害,當(dāng)然她自己是完全不知道的。只是因為我的悲傷,喚起了她的焦慮,讓她成為一個完美無缺的好母親的自戀受傷,于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對我進(jìn)行糾正和改良。這也就是為什么我的情緒一直很波動的原因,因為從來不被看見和接納。
只能讓自己快樂,意味著難以承受痛苦。既不能承受自己的痛苦,也不能承受別人的痛苦。一點就著,一著就跑。
對于逃避痛苦,我們的智慧是廣大的。甚至可以說,我們會花一輩子的時間和精力,去做這件事情。逃避到快樂中去是一種方式,前面已經(jīng)敘述過了,下面還有幾種,看大家有沒有躺槍的。
逃到思維中去。大家會學(xué)習(xí)很多理論,包括九型,精神分析,或者其他的心理學(xué)門派。我們會開始自我分析,我出現(xiàn)這種行為和感受的背后是什么,有時候也往往很準(zhǔn)確。而且,我們喜歡總結(jié)一些規(guī)律和公式,用一些術(shù)語來描述自己。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會出現(xiàn):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就是做不到的情況,因為思考本身就是防御。一遇到事情,我們就馬上開始思考,開始分析,開始邏輯化,開始整出一套套的理論來,完美的規(guī)避了案發(fā)當(dāng)時去體驗自己感受的風(fēng)險。
當(dāng)然與人討論或者交流在某些時候同樣是防御,你讓自己被紛亂的想法所充滿,把注意力放在思考或者外在,好回避去體驗內(nèi)在其實已經(jīng)洶涌的情感。有些時候,我們需要交流,而有些時候,我們真的需要一個人靜靜呆著,去直接體驗和面對那些個洶涌澎湃。
逃到工作中去。這也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方式,因為情感隔離。讓自己不停的忙碌,以至于沒有時間去思考和體驗自己。這種方式的好處是,一不小心可能就獲得巨大的成就和財富,而壞處是,你根本無法停下來,也不敢停下來。死在跑步機(jī)上,掛在工作臺上,這樣的事情似乎越來越多了。
我還想說一些人,總是對世界充滿美好的幻想,總覺得世界總是好人多,大家都很好,很有愛。遇到壞的事情,就像做夢一樣,不敢相信,無法接受。總渴望純粹,公平,以及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人間。這同樣也是逃避,逃避現(xiàn)實,逃避殘酷,逃避不美好。
與其說,我們在不斷的逃避痛苦,不如說我們在逃避面對真實。逃避面對真實的世界,逃避面對真實的自己,那個其實并沒有很美好、很厲害、很獨特、以及無所不能的自己。
世界上有兩種苦,一種是人類的基本痛苦,包括生老病死,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去面對和承受的,不可避免的痛苦。第二種苦,是世間苦,天災(zāi)人禍、悲歡離合等等。
現(xiàn)在,我們連基本痛苦也越來越難以承受。越來越多的整容廣告,養(yǎng)生良方,還有快餐式醫(yī)療,都在幫助我們逃避痛苦,逃避真實,不愿意讓自己受一點點苦。
那應(yīng)該如何吃苦呢?是個什么感覺?
打個比方,比如你盤腿時間長了,再次活動的時候,你發(fā)現(xiàn)腿僵住了,麻了。那個麻的感覺,大家都知道吧。就好像被千萬只螞蟻在撕咬,又好像被密密的細(xì)針扎了個遍,那個酸爽無敵啊。好痛,好難受,但是無處可逃。你只有咬著牙,忍受過了那難捱的幾十秒,你才能再次享受舒適的感覺。
這就是吃苦,這就是忍受。你之所以沒有逃,一來是因為這是唯一的方法,無處可逃;二來是你知道痛苦是暫時的,承受過了就會過去的,所以你才愿意選擇忍受;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你知道這個痛苦只是痛苦,與你無關(guān),不代表你就不好了。
我們很多時候不愿意承受和體驗情緒,是因為對情緒本身的恐懼。我們害怕體驗到自己不好、不完美,害怕體驗到自己有需要,害怕體驗一無是處的感覺。
但,那些感覺都真實存在著,不會因為你的逃避而消失。
你愿意去面對并擁抱那樣的自己嗎?
我曾經(jīng)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去接納自己伴隨著抑郁癥而來的各種喪失。
包括無法清晰地思考、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無法再流暢的寫作、無法積極地待人接物。在失控的時候,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在低谷的時候,經(jīng)歷絕望和無助。
那些感覺統(tǒng)統(tǒng)歷歷在目,我不斷地認(rèn)清自己,看到自己的渺小,看到自己的脆弱,看到自己其實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看到自己在渴望關(guān)注的熾烈,以及內(nèi)心的空虛和巨大的悲傷。
我陪伴著自己經(jīng)歷這一切,感受這一切,只帶著一顆不放棄自己,不嫌棄自己的心,在這條黑暗的路上走著。
我發(fā)現(xiàn),當(dāng)你不斷地允許自己受苦,允許自己去感受這些感受的時候,那些東西就走了,離開了,然后又迎來新的挑戰(zhàn)。生命在體驗和接納中,不斷翻新,不斷前進(jìn)。
我為我的無能而悲傷,也為我面對我無能的勇氣感到高興。
除去了全能的自戀,我看到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自己,也可以去爭取,去拼搏,去努力,也可以如此愛自己,如此支持自己。
自信,就是不斷面對挫折后的勇氣,一種寬廣,和無堅不摧。
希望你,也愿意為自己的生命去承受,去忍受,去自我堅韌的生活著。
- 展開全文
現(xiàn)在很多人都開始追求成長,開始關(guān)注內(nèi)在,做一些自我探索。不管是學(xué)九型,還是學(xué)心理學(xué),我們對自己的了解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清晰了。但是有一個問題困擾著我們,始終過不去,那就是:為什么道理我都懂,但卻做不到呢?
因為你只是頭腦中明白,并沒有真正去體驗。
還有,你在逃避吃苦。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坊間似乎流傳著這樣的一種傾向,那就是鼓勵正向,積極為王。不少家長都會有這樣的期待,孩子開心就好,其他的不重要。而我們對自己也有一些期待,特別是在心靈成長之后,那就是覺得平和、開心、快樂才是顯示自己內(nèi)心成長的標(biāo)志,如果你的內(nèi)心充滿沖突、憤怒、恐懼,那你還差的很遠(yuǎn)。
滿滿的正能量啊,那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biāo)!
但有的時候,這更像一種病!
小編的原生家庭在外人看起來是幸福滿滿,快樂多多的家庭。父母恩愛,相濡以沫,幾十年從不吵一架。家庭中很少有不和諧的聲音,一切看起來都平靜而美好。父母對我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只要你開心就好,我們對你沒有其他的要求!
沒錯,小編看起來是平靜的,快樂的,展示給別人的就是這樣樣子。而只有我自己清楚,內(nèi)心時常洶涌澎湃而無處發(fā)泄的的情緒,那想要破壞一切的沖動,以及無邊的恐懼和戰(zhàn)栗。
什么叫做“只要你開心就好,我們對你沒有別人要求?” 反過來講,就是你不允許不快樂,那就是我們對你的要求。
記得每次我展現(xiàn)不開心,不快樂的情緒的時候,母親總是會積極正向地“鼓勵”我:“這有啥啊?這點小事用不著不開心。都是你心理作用,不要多想,越想越不開心。” 當(dāng)聽到這些話的時候,我內(nèi)心是很不舒服的,因為覺得母親并沒有真正看到我,理解我,無法共情。同時我也能感受到她的焦慮,因為她無法承受我的痛苦,于是就想盡快地把我掰過來。在把我掰到開心的這條路上,我母親具有堅持不懈的毅力。她會一直跟你講,一直跟你講,直到你受不了,只能做出妥協(xié),假裝自己已經(jīng)開心的時候,她才會“放過”你。
母親不斷矯正我的情緒的舉措,其實是對我進(jìn)行二次傷害,當(dāng)然她自己是完全不知道的。只是因為我的悲傷,喚起了她的焦慮,讓她成為一個完美無缺的好母親的自戀受傷,于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對我進(jìn)行糾正和改良。這也就是為什么我的情緒一直很波動的原因,因為從來不被看見和接納。
只能讓自己快樂,意味著難以承受痛苦。既不能承受自己的痛苦,也不能承受別人的痛苦。一點就著,一著就跑。
對于逃避痛苦,我們的智慧是廣大的。甚至可以說,我們會花一輩子的時間和精力,去做這件事情。逃避到快樂中去是一種方式,前面已經(jīng)敘述過了,下面還有幾種,看大家有沒有躺槍的。
逃到思維中去。大家會學(xué)習(xí)很多理論,包括九型,精神分析,或者其他的心理學(xué)門派。我們會開始自我分析,我出現(xiàn)這種行為和感受的背后是什么,有時候也往往很準(zhǔn)確。而且,我們喜歡總結(jié)一些規(guī)律和公式,用一些術(shù)語來描述自己。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會出現(xiàn):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就是做不到的情況,因為思考本身就是防御。一遇到事情,我們就馬上開始思考,開始分析,開始邏輯化,開始整出一套套的理論來,完美的規(guī)避了案發(fā)當(dāng)時去體驗自己感受的風(fēng)險。
當(dāng)然與人討論或者交流在某些時候同樣是防御,你讓自己被紛亂的想法所充滿,把注意力放在思考或者外在,好回避去體驗內(nèi)在其實已經(jīng)洶涌的情感。有些時候,我們需要交流,而有些時候,我們真的需要一個人靜靜呆著,去直接體驗和面對那些個洶涌澎湃。
逃到工作中去。這也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方式,因為情感隔離。讓自己不停的忙碌,以至于沒有時間去思考和體驗自己。這種方式的好處是,一不小心可能就獲得巨大的成就和財富,而壞處是,你根本無法停下來,也不敢停下來。死在跑步機(jī)上,掛在工作臺上,這樣的事情似乎越來越多了。
我還想說一些人,總是對世界充滿美好的幻想,總覺得世界總是好人多,大家都很好,很有愛。遇到壞的事情,就像做夢一樣,不敢相信,無法接受。總渴望純粹,公平,以及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人間。這同樣也是逃避,逃避現(xiàn)實,逃避殘酷,逃避不美好。
與其說,我們在不斷的逃避痛苦,不如說我們在逃避面對真實。逃避面對真實的世界,逃避面對真實的自己,那個其實并沒有很美好、很厲害、很獨特、以及無所不能的自己。
世界上有兩種苦,一種是人類的基本痛苦,包括生老病死,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去面對和承受的,不可避免的痛苦。第二種苦,是世間苦,天災(zāi)人禍、悲歡離合等等。
現(xiàn)在,我們連基本痛苦也越來越難以承受。越來越多的整容廣告,養(yǎng)生良方,還有快餐式醫(yī)療,都在幫助我們逃避痛苦,逃避真實,不愿意讓自己受一點點苦。
那應(yīng)該如何吃苦呢?是個什么感覺?
打個比方,比如你盤腿時間長了,再次活動的時候,你發(fā)現(xiàn)腿僵住了,麻了。那個麻的感覺,大家都知道吧。就好像被千萬只螞蟻在撕咬,又好像被密密的細(xì)針扎了個遍,那個酸爽無敵啊。好痛,好難受,但是無處可逃。你只有咬著牙,忍受過了那難捱的幾十秒,你才能再次享受舒適的感覺。
這就是吃苦,這就是忍受。你之所以沒有逃,一來是因為這是唯一的方法,無處可逃;二來是你知道痛苦是暫時的,承受過了就會過去的,所以你才愿意選擇忍受;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你知道這個痛苦只是痛苦,與你無關(guān),不代表你就不好了。
我們很多時候不愿意承受和體驗情緒,是因為對情緒本身的恐懼。我們害怕體驗到自己不好、不完美,害怕體驗到自己有需要,害怕體驗一無是處的感覺。
但,那些感覺都真實存在著,不會因為你的逃避而消失。
你愿意去面對并擁抱那樣的自己嗎?
我曾經(jīng)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去接納自己伴隨著抑郁癥而來的各種喪失。
包括無法清晰地思考、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無法再流暢的寫作、無法積極地待人接物。在失控的時候,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在低谷的時候,經(jīng)歷絕望和無助。
那些感覺統(tǒng)統(tǒng)歷歷在目,我不斷地認(rèn)清自己,看到自己的渺小,看到自己的脆弱,看到自己其實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看到自己在渴望關(guān)注的熾烈,以及內(nèi)心的空虛和巨大的悲傷。
我陪伴著自己經(jīng)歷這一切,感受這一切,只帶著一顆不放棄自己,不嫌棄自己的心,在這條黑暗的路上走著。
我發(fā)現(xiàn),當(dāng)你不斷地允許自己受苦,允許自己去感受這些感受的時候,那些東西就走了,離開了,然后又迎來新的挑戰(zhàn)。生命在體驗和接納中,不斷翻新,不斷前進(jìn)。
我為我的無能而悲傷,也為我面對我無能的勇氣感到高興。
除去了全能的自戀,我看到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自己,也可以去爭取,去拼搏,去努力,也可以如此愛自己,如此支持自己。
自信,就是不斷面對挫折后的勇氣,一種寬廣,和無堅不摧。
希望你,也愿意為自己的生命去承受,去忍受,去自我堅韌的生活著。
標(biāo)簽: 第九型媒介者(1) 第八型支配者(1) 第七型享樂主義者(1)

易傾訴情感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分手挽回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婚戀技巧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家庭關(guān)系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聊天室活動福利群
易傾訴傾聽師招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