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高考的第二天,不知道廣大的莘莘學子們都是帶著何種的心情,奮戰在考場上呢?以及在旁等候的父母,又是怎樣的感受呢?
這個特殊的時間段,不得不讓我回想起自己的高考時光。
小編在高三,臨近高考的時候得過抑郁癥,中度的。當時不僅情緒崩潰,思維能力也受到了影響,讀題都非常吃力,要讀好幾遍才能明白講的是什么。在那段艱辛的時光里,感覺自己像發著高燒,仍被人流涌動著,跌跌撞撞地往前進,就是不能倒下來。
回想起那段時光,真的挺佩服自己,也挺心疼自己的。這么一個脆弱而無助的孩子,在這毫無選擇的選擇面前,咬牙堅持,一瘸一拐的走了過來。
這么多年過去了,曾經的抑郁癥患者如今也慢慢成長為一名咨詢師了。有的時候,也會遇到和我之前經歷很相似的孩子。看到他們還在這種兩難的境地中苦苦掙扎,而沒有得到適時的幫助。
他們的癥狀并非突然出現的,就像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一樣。在這些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的心理營養不夠充分,導致孩子的人格發展不完整。所以當遭遇壓力時,原來的豁口被撕裂,隱藏的癥狀被放大。各種應激癥狀出現了,比如:抑郁、焦慮、強迫、學習障礙等。
這時候的孩子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他們成績下滑,無法專注,思維遲緩或跳躍,人際關系出現問題等。這些孩子一邊面臨嚴峻的心理狀態,一邊還在頂著壓力前行,非常吃力。而家長卻容易因為高考的壓力,督促和責備孩子不用功,找借口。此時孩子就更加無助和自責,情況反而越來越差。此時父母可以做的,就是去正規的心理機構尋求幫助,幫孩子度過這個階段。
因為
高考并不是全部,孩子才是。
想給大家說一個真實的故事。
前段時間,見了一個朋友的學生。她是出國留學機構的,那個學生是他們的得意門生,暑假回國,回來休息兩個月再過去。
陽光利落的孩子,大四馬上畢業了,聊天起來也是侃侃而談,特別喜歡問問題,是個十萬個為什么。成績非常好,在美國一所有名的大學,學的是全美全美前三的專業,他在本科時候已經把研究生的學業也完成了。
果然是牛逼的孩子,長見識了,我心里想著。一邊感嘆著教育真的可以改變人。
回來在路上并肩走著,就聊起來了。他聽說我是做咨詢的,便有了興致,開始問我一些問題。剛開始,這個孩子還是有些小心翼翼的,后來就慢慢說得多了。
他的困擾是人際關系的問題,雖然他很優秀,成績很好,也有很遠大的抱負和理想,但是卻一個朋友都沒有。或者說,沒有一個適合他的朋友。后來聊起來,我發現他對朋友的定義,簡直就是對同事的定義: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可以探討和鉆研學術問題。
當我跟他描述一下我認為的朋友的定義時,他陷入了沉思。”如果你不說,我都不記得朋友之間的感覺原來是這樣的。“
他出身在一個高知的家庭,爺爺是大學教授。他從小成績優異,但是中考失利,考上了不怎么樣的一所高中。在高中三年,他沒交過一個朋友,每天努力念書,希望擺脫這個本不屬于他的環境。他成功了,大學考得很好??纪暌院螅庞X得他現在有資格去聯系朋友了,雖然只有一個。
他因為長期用腦過度導致有些神經系統的問題,身體會有一些癥狀。他說他無法享受其他的任何事情,無法放松,做什么事情都會想到學習。
他擔心,他繼續下去會有更大的問題。
講到這里,我并不想抨擊萬惡的考試制度什么的,也不是說這個孩子有什么不好。而是想說,我們是否應該考慮讓孩子活出更加完整的生活?
我們是否應該把注意力焦點分散到其他的一些地方,除了成績?
我們是否更應該考慮:
如何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如何讓孩子學會享受生活?如何讓孩子學會愛和被愛?如何鍛煉孩子自力更生的能力?這些都是應該被考慮的,而不是只有成績這一個標準。
很多孩子拼命努力取得好成績的背后,也只是為了父母的一聲難得的贊美和夸獎,這種有條件的愛本身就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反感。因為我只有學習好了,媽媽才愛我,我不得不打起精神來學習。這就切斷了孩子對學習天然的興趣和喜好,變成了一種任務和強迫,因小失大。
我記得,有個心理學大師曾經說過:所有的競爭,到最后都是人格的競爭。的確如此,如果沒有一個強大而完善的人格做基礎,我們如何能承受來自外界的各種壓力?僅僅靠擁有很多的知識嗎?
你的人格能承受什么,你就能享受什么。
培養孩子健全而健康的人格,比過高考這座獨木橋重要多了,也難多了。這需要父母放下姿態來學習,來反思,來理解孩子,做抱持性的溝通和交流,付出更多的陪伴和愛?;ㄒ恍r間和金錢,上一些親子和心理學的課程,還是蠻有必要的。九型是很好的了解彼此的工具,也非常值得父母學習。
培養孩子是個技術活,而比這更重要的,就是在好好照顧孩子之前,父母需要去照顧那個住在他們心里的,沒被照顧好的孩子。看到他被什么束縛住了,給他松綁,嘗試去理解他,接納他,擁抱他,當我們可以好好對待自己的時候,自然就知道如何對待孩子了。
先解放自己的生命,讓自己活得更加完整,然后讓孩子也享受更加豐盛的人生吧。
- 展開全文
今天是高考的第二天,不知道廣大的莘莘學子們都是帶著何種的心情,奮戰在考場上呢?以及在旁等候的父母,又是怎樣的感受呢?
這個特殊的時間段,不得不讓我回想起自己的高考時光。
小編在高三,臨近高考的時候得過抑郁癥,中度的。當時不僅情緒崩潰,思維能力也受到了影響,讀題都非常吃力,要讀好幾遍才能明白講的是什么。在那段艱辛的時光里,感覺自己像發著高燒,仍被人流涌動著,跌跌撞撞地往前進,就是不能倒下來。
回想起那段時光,真的挺佩服自己,也挺心疼自己的。這么一個脆弱而無助的孩子,在這毫無選擇的選擇面前,咬牙堅持,一瘸一拐的走了過來。
這么多年過去了,曾經的抑郁癥患者如今也慢慢成長為一名咨詢師了。有的時候,也會遇到和我之前經歷很相似的孩子。看到他們還在這種兩難的境地中苦苦掙扎,而沒有得到適時的幫助。
他們的癥狀并非突然出現的,就像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一樣。在這些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的心理營養不夠充分,導致孩子的人格發展不完整。所以當遭遇壓力時,原來的豁口被撕裂,隱藏的癥狀被放大。各種應激癥狀出現了,比如:抑郁、焦慮、強迫、學習障礙等。
這時候的孩子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他們成績下滑,無法專注,思維遲緩或跳躍,人際關系出現問題等。這些孩子一邊面臨嚴峻的心理狀態,一邊還在頂著壓力前行,非常吃力。而家長卻容易因為高考的壓力,督促和責備孩子不用功,找借口。此時孩子就更加無助和自責,情況反而越來越差。此時父母可以做的,就是去正規的心理機構尋求幫助,幫孩子度過這個階段。
因為
高考并不是全部,孩子才是。
想給大家說一個真實的故事。
前段時間,見了一個朋友的學生。她是出國留學機構的,那個學生是他們的得意門生,暑假回國,回來休息兩個月再過去。
陽光利落的孩子,大四馬上畢業了,聊天起來也是侃侃而談,特別喜歡問問題,是個十萬個為什么。成績非常好,在美國一所有名的大學,學的是全美全美前三的專業,他在本科時候已經把研究生的學業也完成了。
果然是牛逼的孩子,長見識了,我心里想著。一邊感嘆著教育真的可以改變人。
回來在路上并肩走著,就聊起來了。他聽說我是做咨詢的,便有了興致,開始問我一些問題。剛開始,這個孩子還是有些小心翼翼的,后來就慢慢說得多了。
他的困擾是人際關系的問題,雖然他很優秀,成績很好,也有很遠大的抱負和理想,但是卻一個朋友都沒有?;蛘哒f,沒有一個適合他的朋友。后來聊起來,我發現他對朋友的定義,簡直就是對同事的定義: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可以探討和鉆研學術問題。
當我跟他描述一下我認為的朋友的定義時,他陷入了沉思。”如果你不說,我都不記得朋友之間的感覺原來是這樣的。“
他出身在一個高知的家庭,爺爺是大學教授。他從小成績優異,但是中考失利,考上了不怎么樣的一所高中。在高中三年,他沒交過一個朋友,每天努力念書,希望擺脫這個本不屬于他的環境。他成功了,大學考得很好。考完以后,他才覺得他現在有資格去聯系朋友了,雖然只有一個。
他因為長期用腦過度導致有些神經系統的問題,身體會有一些癥狀。他說他無法享受其他的任何事情,無法放松,做什么事情都會想到學習。
他擔心,他繼續下去會有更大的問題。
講到這里,我并不想抨擊萬惡的考試制度什么的,也不是說這個孩子有什么不好。而是想說,我們是否應該考慮讓孩子活出更加完整的生活?
我們是否應該把注意力焦點分散到其他的一些地方,除了成績?
我們是否更應該考慮:
如何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如何讓孩子學會享受生活?如何讓孩子學會愛和被愛?如何鍛煉孩子自力更生的能力?這些都是應該被考慮的,而不是只有成績這一個標準。
很多孩子拼命努力取得好成績的背后,也只是為了父母的一聲難得的贊美和夸獎,這種有條件的愛本身就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反感。因為我只有學習好了,媽媽才愛我,我不得不打起精神來學習。這就切斷了孩子對學習天然的興趣和喜好,變成了一種任務和強迫,因小失大。
我記得,有個心理學大師曾經說過:所有的競爭,到最后都是人格的競爭。的確如此,如果沒有一個強大而完善的人格做基礎,我們如何能承受來自外界的各種壓力?僅僅靠擁有很多的知識嗎?
你的人格能承受什么,你就能享受什么。
培養孩子健全而健康的人格,比過高考這座獨木橋重要多了,也難多了。這需要父母放下姿態來學習,來反思,來理解孩子,做抱持性的溝通和交流,付出更多的陪伴和愛?;ㄒ恍r間和金錢,上一些親子和心理學的課程,還是蠻有必要的。九型是很好的了解彼此的工具,也非常值得父母學習。
培養孩子是個技術活,而比這更重要的,就是在好好照顧孩子之前,父母需要去照顧那個住在他們心里的,沒被照顧好的孩子??吹剿皇裁词`住了,給他松綁,嘗試去理解他,接納他,擁抱他,當我們可以好好對待自己的時候,自然就知道如何對待孩子了。
先解放自己的生命,讓自己活得更加完整,然后讓孩子也享受更加豐盛的人生吧。

易傾訴情感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分手挽回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婚戀技巧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家庭關系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聊天室活動福利群
易傾訴傾聽師招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