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呱呱墜地的一瞬間,是帶著恨的。
我們被粗魯地從安全溫暖的子宮強行拉出來,接觸到這個充滿混亂冰冷的世界。寧靜的祥和變成了吵雜的混亂,溫暖的羊水變成了器械的冰冷,是誰打擾了我的世界?!
這份最初的恨就指向了它的第一個客體,也就是媽媽。孩子用它唯一能用的武器,嘴巴,來攻擊媽媽。通過玩命的吮吸乳汁,狠狠的咬乳頭表達這種不滿,因為媽媽是壞人。但是,慢慢的,嬰兒發現了自己的無能和無助,它必須依靠媽媽才能存活下去,所以它對媽媽的這份恨就很危險了。
于是嬰兒開始產生第一個分裂,就是將媽媽分成好的和壞的,通過壓抑和隔離媽媽壞的部分,來讓自己不至于經常處于被攻擊和拋棄的焦慮之中,于此同時,努力發展關于媽媽好的一面,來鞏固自己的安全感。
所以,從嬰兒開始,我們學會的第一個信念就是:媽媽是好的,就算有壞的,也是好的。
因為由此,我們才能生存下去。
對媽媽的這份需求,慢慢地就變成了一種“交易”,媽媽會用各種方式表達:你如果變成這樣,我就愛你,如果你不這樣,我就不愛你了。于是,我們通過不斷削減自己的自我來迎合媽媽的要求,獲得媽媽有條件的愛。
我們拼盡全力達到媽媽的要求,完成媽媽的期待,雖然不情愿,雖然很痛苦,但是與失去媽媽的愛相比,那些也許都是可以忍受的。
我們通過拋棄自己,來不被拋棄。
是不是有些心酸?
在所有這些的背后,是有恨的,只不過這些恨都無法被看見,被表達,或者說連存在都是不被允許的。
如果你無法表達愛,那是因為有太多的恨卡住了。
小編的母親是一個三號,跟其他追求卓越的三號不太一樣。她是一個普通的婦女,從農村出來,跟著丈夫一起開了個店面,通過自己的努力,也走在了小康的道路上。養育了兩個子女,日子過得安穩而滿足。
有一次,老師讓我們寫母親的三個優點和三個缺點。我很快的寫出了母親的三個優點,但是缺點卻一個都想不出來。她勤勞,善良,樂觀,慷慨,人見人愛,對家庭,對事業都沒得說,可以說在任何方面做得相當完美。
突然的,我意識到,這就是她希望呈現給我的樣子,一個完美的妻子,一個完美的母親。
而一個完美的母親,是需要不完美的孩子來襯托的。
媽媽總是告訴我做對的事情。
跟別人在一起吃飯的時候,要有禮貌,不能先下第一筷子,就算你再怎么想吃也不行;站要有站相,吃要有吃相,不能太隨意了,那是對別人的不尊重;不能在別人面前發脾氣,擺臭臉,那會讓別人不開心;要尊重長輩,孝順長輩,不能跟長輩頂嘴;不要做什么出格的舉動,在公眾場合要得體。。。
當我悲傷失落的時候,她會說:不要不開心,你這樣會搞得大家都不開心!
當我憤怒委屈的時候,她會說:其實別人都是為你好,你怎么可以生氣呢?
于是我學會了,表達情感是不對的,是不被允許的。特別是不能表達悲傷,不能表達憤怒,因為那樣會給別人帶來傷害,那就不是一個好人了。
我的母親告訴我:你的感受是不重要的,做對才是最重要的,而我同意了。
我不敢在人前表達脆弱和哀傷,眼淚只留給我一個人的時候;我不敢跟人發生沖突,因為我是不可以發出聲音的;我把洶涌澎湃的情感都留給了自己,把微笑隨和留給了世界。
而我不得不承認,我還是長成了一個情緒化的一個人。一邊情緒化,一邊充滿愧疚地生活著。
好人,總是需要壞人襯托的。
執著于做一個好人的父母,對孩子總是有著矛盾的要求。他們表面上希望孩子成為優秀的,有能力的,可是潛意識卻不是這么認為的。
三號的母親可能會經常表達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優秀的,好的,棒的,但是當孩子真的做得很好的時候,他們則會用各種方法來打擊孩子。比如說,不能驕傲啊,要謙虛一點。比如,其實你還可以更好的,那個題不應該錯的。。。之類之類的。
孩子的優秀,會刺激他們覺得自己不優秀的感覺,所以我必須來打擊一下你,以讓我覺得自己還是優秀的。
這就是為什么,每當我把我得意的作品呈現給他們看的時候,他們給我的反饋幾乎是忽視的,這讓我感到深深的挫敗感。
但是,與此同時,他們又不允許你太差。因為你是他的孩子,你的差就連帶了他的差。你的不優秀會讓他們感到自己是不優秀的,所以他們又會經常跟你說,要努力啊,要表現好啊,要出人頭地啊。
所以,孩子就混亂了。既不能不好,又不能太好,我該怎么做?
于是乎,我們帶著遠大的理想,一瘸一拐地走在自我實現的道路上。在太過順利的時候,我們不忘了給自己破壞一下,不讓自己發展的太好;在太過消極的時候,我們不斷給自己加壓,讓自己再往前挪一挪。
我們不曾想到,這都是媽媽的要求罷了。
我的三號媽媽,其實是一個感性的人。
她的眼睛里,總是有憋不住的淚。
她在看電視的時候容易哭,參加婚禮的時候容易哭,甚至看到升國旗都會掉眼淚。
她的心里,積壓著很多的悲傷。
也許她的媽媽曾告訴她,悲傷是不對的,憤怒是不對的,恨是不對的,于是她同意了,并且同樣的告訴了我。
她努力的在方方面面做到最好,做到無可挑剔,因為這樣才能得到她媽媽的愛。于是,她告訴我,這么做吧,這么做,你就是安全的,你就能得到幸福。
我也同意了,我跟她成了同樣的人。
因為我們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永遠在一起,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愛。
這個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也許就是分離了。
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歸根到底都是為了避免跟愛的源頭分離。但是,失去的畢竟是失去了,我們之前未曾獲得的,在未來,也未必能得到。
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種東西,比愛更重要。
那就是自由。
跟父母共生的關系,有痛亦有愛,逃不掉,離不開。就像兩條擱淺的魚,用唾沫互相延續生命,看似款款深情,卻又何等貧瘠。
生命本不必如此。
你要的愛,你的渴望都在你心里,用一個成人的自愛來代替嬰兒般的依賴吧。我是可以悲傷的,我是可以憤怒的,我是可以發出聲音的,我愿意再次冒險,再次出發,更新我的經驗,拓展我的人生。
雖然,有的時候,成長是充滿痛苦的,孤獨的,恐懼的和陌生的,但是穿越它們,你會長出自己的勇氣,自己的自信,自己的愛,而這份愛是不會枯竭的。
帶著你父母曾給你的愛,帶著他們給你的恨,跟他們揮手道別,我長大了,我想選擇自己的道路,我不想再用自己的整個人生,來服務你們!
是時候,長大了。
- 展開全文
在我們呱呱墜地的一瞬間,是帶著恨的。
我們被粗魯地從安全溫暖的子宮強行拉出來,接觸到這個充滿混亂冰冷的世界。寧靜的祥和變成了吵雜的混亂,溫暖的羊水變成了器械的冰冷,是誰打擾了我的世界?!
這份最初的恨就指向了它的第一個客體,也就是媽媽。孩子用它唯一能用的武器,嘴巴,來攻擊媽媽。通過玩命的吮吸乳汁,狠狠的咬乳頭表達這種不滿,因為媽媽是壞人。但是,慢慢的,嬰兒發現了自己的無能和無助,它必須依靠媽媽才能存活下去,所以它對媽媽的這份恨就很危險了。
于是嬰兒開始產生第一個分裂,就是將媽媽分成好的和壞的,通過壓抑和隔離媽媽壞的部分,來讓自己不至于經常處于被攻擊和拋棄的焦慮之中,于此同時,努力發展關于媽媽好的一面,來鞏固自己的安全感。
所以,從嬰兒開始,我們學會的第一個信念就是:媽媽是好的,就算有壞的,也是好的。
因為由此,我們才能生存下去。
對媽媽的這份需求,慢慢地就變成了一種“交易”,媽媽會用各種方式表達:你如果變成這樣,我就愛你,如果你不這樣,我就不愛你了。于是,我們通過不斷削減自己的自我來迎合媽媽的要求,獲得媽媽有條件的愛。
我們拼盡全力達到媽媽的要求,完成媽媽的期待,雖然不情愿,雖然很痛苦,但是與失去媽媽的愛相比,那些也許都是可以忍受的。
我們通過拋棄自己,來不被拋棄。
是不是有些心酸?
在所有這些的背后,是有恨的,只不過這些恨都無法被看見,被表達,或者說連存在都是不被允許的。
如果你無法表達愛,那是因為有太多的恨卡住了。
小編的母親是一個三號,跟其他追求卓越的三號不太一樣。她是一個普通的婦女,從農村出來,跟著丈夫一起開了個店面,通過自己的努力,也走在了小康的道路上。養育了兩個子女,日子過得安穩而滿足。
有一次,老師讓我們寫母親的三個優點和三個缺點。我很快的寫出了母親的三個優點,但是缺點卻一個都想不出來。她勤勞,善良,樂觀,慷慨,人見人愛,對家庭,對事業都沒得說,可以說在任何方面做得相當完美。
突然的,我意識到,這就是她希望呈現給我的樣子,一個完美的妻子,一個完美的母親。
而一個完美的母親,是需要不完美的孩子來襯托的。
媽媽總是告訴我做對的事情。
跟別人在一起吃飯的時候,要有禮貌,不能先下第一筷子,就算你再怎么想吃也不行;站要有站相,吃要有吃相,不能太隨意了,那是對別人的不尊重;不能在別人面前發脾氣,擺臭臉,那會讓別人不開心;要尊重長輩,孝順長輩,不能跟長輩頂嘴;不要做什么出格的舉動,在公眾場合要得體。。。
當我悲傷失落的時候,她會說:不要不開心,你這樣會搞得大家都不開心!
當我憤怒委屈的時候,她會說:其實別人都是為你好,你怎么可以生氣呢?
于是我學會了,表達情感是不對的,是不被允許的。特別是不能表達悲傷,不能表達憤怒,因為那樣會給別人帶來傷害,那就不是一個好人了。
我的母親告訴我:你的感受是不重要的,做對才是最重要的,而我同意了。
我不敢在人前表達脆弱和哀傷,眼淚只留給我一個人的時候;我不敢跟人發生沖突,因為我是不可以發出聲音的;我把洶涌澎湃的情感都留給了自己,把微笑隨和留給了世界。
而我不得不承認,我還是長成了一個情緒化的一個人。一邊情緒化,一邊充滿愧疚地生活著。
好人,總是需要壞人襯托的。
執著于做一個好人的父母,對孩子總是有著矛盾的要求。他們表面上希望孩子成為優秀的,有能力的,可是潛意識卻不是這么認為的。
三號的母親可能會經常表達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優秀的,好的,棒的,但是當孩子真的做得很好的時候,他們則會用各種方法來打擊孩子。比如說,不能驕傲啊,要謙虛一點。比如,其實你還可以更好的,那個題不應該錯的。。。之類之類的。
孩子的優秀,會刺激他們覺得自己不優秀的感覺,所以我必須來打擊一下你,以讓我覺得自己還是優秀的。
這就是為什么,每當我把我得意的作品呈現給他們看的時候,他們給我的反饋幾乎是忽視的,這讓我感到深深的挫敗感。
但是,與此同時,他們又不允許你太差。因為你是他的孩子,你的差就連帶了他的差。你的不優秀會讓他們感到自己是不優秀的,所以他們又會經常跟你說,要努力啊,要表現好啊,要出人頭地啊。
所以,孩子就混亂了。既不能不好,又不能太好,我該怎么做?
于是乎,我們帶著遠大的理想,一瘸一拐地走在自我實現的道路上。在太過順利的時候,我們不忘了給自己破壞一下,不讓自己發展的太好;在太過消極的時候,我們不斷給自己加壓,讓自己再往前挪一挪。
我們不曾想到,這都是媽媽的要求罷了。
我的三號媽媽,其實是一個感性的人。
她的眼睛里,總是有憋不住的淚。
她在看電視的時候容易哭,參加婚禮的時候容易哭,甚至看到升國旗都會掉眼淚。
她的心里,積壓著很多的悲傷。
也許她的媽媽曾告訴她,悲傷是不對的,憤怒是不對的,恨是不對的,于是她同意了,并且同樣的告訴了我。
她努力的在方方面面做到最好,做到無可挑剔,因為這樣才能得到她媽媽的愛。于是,她告訴我,這么做吧,這么做,你就是安全的,你就能得到幸福。
我也同意了,我跟她成了同樣的人。
因為我們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永遠在一起,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愛。
這個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也許就是分離了。
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歸根到底都是為了避免跟愛的源頭分離。但是,失去的畢竟是失去了,我們之前未曾獲得的,在未來,也未必能得到。
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種東西,比愛更重要。
那就是自由。
跟父母共生的關系,有痛亦有愛,逃不掉,離不開。就像兩條擱淺的魚,用唾沫互相延續生命,看似款款深情,卻又何等貧瘠。
生命本不必如此。
你要的愛,你的渴望都在你心里,用一個成人的自愛來代替嬰兒般的依賴吧。我是可以悲傷的,我是可以憤怒的,我是可以發出聲音的,我愿意再次冒險,再次出發,更新我的經驗,拓展我的人生。
雖然,有的時候,成長是充滿痛苦的,孤獨的,恐懼的和陌生的,但是穿越它們,你會長出自己的勇氣,自己的自信,自己的愛,而這份愛是不會枯竭的。
帶著你父母曾給你的愛,帶著他們給你的恨,跟他們揮手道別,我長大了,我想選擇自己的道路,我不想再用自己的整個人生,來服務你們!
是時候,長大了。

易傾訴情感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分手挽回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婚戀技巧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家庭關系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聊天室活動福利群
易傾訴傾聽師招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