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十一之前,我便隱隱感覺到自己正朝著“無我”的境界邁進——這種感覺十分奇妙,人愈發沉穩自在,卻仍存有一絲迷茫(原來在確定內心真正的召喚之前,迷茫期比我想象的要漫長許多)。
雖然目前仍處于轉變階段,狀態時好時壞,但我已經能夠感受到“無我”狀態的美好:溫暖而又不失界限,內心的消耗逐漸減少,智慧悄然浮現,還能更好地平衡精神與物質的需求。
對于INFP類型的人來說,“與自己相處”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既可能因過于執著于“自我”而成為網絡上被調侃的“病嬌”,也能通過突破“自我”的束縛,始終活出真實的自我,成為所謂的“大后期人格”。接下來,我將結合自己的經歷和對INFP類型的粗淺理解(僅供個人參考,不代表所有INFP),從探索“自我”的角度,談談INFP的成長歷程。
首先,談談INFP常被貼上的標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高敏感與高共情”、“內耗”、“追求價值感”(后續將圍繞這些特質展開討論)。
- 初期:“執我”向外探尋,特質成為束縛
在成長的初期,我們總是向外尋求“自我”的滿足,這些特質也因此變得具有束縛性(這里僅分享個人經歷,不涉及他人):-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只渴望被關注,對他人毫無興趣。
以前,我有個“厲害卻令人厭煩”的本事:與人交談沒多久,就能把話題引到自己身上;寫文章時更是明顯,100字里能出現10個“我”。滿腦子只想著被他人關注,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對他人、對世界毫無探索的欲望,自然也無法真正理解人性和現實。 - “高敏感&高共情”+“內耗”:無法看清真實,共情變成內耗。
由于高敏感和高共情,我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也成了家人的情緒垃圾桶——越能感知他人的情緒,自己就越內耗。后來,我干脆拒絕感知,不管別人說什么,都按照自己扭曲的思維和起伏的情緒去解讀;即使學了心理學,也總是“好為人師”,站在高處給人建議。對自己也是如此,讀不懂真實的情緒,接納不了自己的不完美。與“自我”的內在真實需求完全割裂。 - “追求價值感”:以自我為中心,活成“媽味”的犧牲品。
與弟弟相處時,我像他的第二個媽媽;與初戀談戀愛時,越久越像我媽,靠付出換取“被重視”;在工作中愛攬活兒,期待夸獎,總是當“老黃牛”,成了人際關系中被吸血的對象。對事情的評判非常二元化,我認為對的就拼命去做,我認為不對的就瘋狂內耗,一點也不愿意去做。
稚嫩的INFP,帶著對真善美的執著,為愛沖鋒、為他人付出,卻不懂現實的復雜。在向外尋求“自我”的滿足時(且這個“自我”往往并非真實的自己),常常撞得頭破血流,只剩下內耗、懷疑和無力。這也是我們難以適應職場勾心斗角、容易成為“咸魚”的原因——“自我”成了前期最沉重的枷鎖。
-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只渴望被關注,對他人毫無興趣。
- 中期:“觀我”向內探尋,特質成為助力
當我們把“自我”的需求從外部轉向內部,學會了解、呵護、愛自己時,曾經的枷鎖會逐漸變成破局的武器:-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內耗”:“修心”的持久力。
INFP本就對自己充滿興趣,前期因格格不入而躲進自己的世界,后期不再回避現實后,反而能在現實的碰撞中,認真觀察自己的情緒、感受、喜好,摸清自己的起心動念和行為模式;再從“內耗”中拆解自己的信念——原來沉浸和內耗,都是了解“自我”的絕佳途徑。 - “高敏感&高共情”:發揮優勢,避免消耗。
不再盲目感知后,反而能從只言片語中準確捕捉對方的需求,給出真正的共情;也通過探索自己的感受,學會遠離消耗自己的人和事,讓能量形成正循環——高敏感不再是負擔,而是成為理解自己、連接他人的橋梁。 - “追求價值感”:找準方向,收獲信任。
不再靠付出換取認可,而是結合對自己的了解和對現實的認知,去追求內心真正想要的價值;而我們對真善美的執著,也讓身邊的人更愿意信任、支持我們——“追求價值感”從“吸血管”變成了探索心之所向的“指南針”。
到了這個階段,INFP往往成為人群中受歡迎的存在,既能釋放與生俱來的人性光彩,成長型人格也會推動自己不斷變得更好。
-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內耗”:“修心”的持久力。
- 后期:“放我”向遠方前行,活成“無我”的通透
初期被“自我”困住,向外尋求而不得;中期向內探索“我是誰、我要什么”;到了后期,慢慢放下對“自我”的執念,能夠以通透和慈悲的心態看待他人和世界——不再糾結于“我要被看見、我要被認可”,而是用“高敏感&高共情”去創造一個既符合自己理想又不脫離現實的世界。
對INFP來說,“自我”從來不是敵人:初期它是束縛,中期它是鑰匙,后期它是養分。從“執我”到“觀我”再到“無我”,每一步都是成長,每一步都在靠近更加舒展的自己。
- 展開全文
早在十一之前,我便隱隱感覺到自己正朝著“無我”的境界邁進——這種感覺十分奇妙,人愈發沉穩自在,卻仍存有一絲迷茫(原來在確定內心真正的召喚之前,迷茫期比我想象的要漫長許多)。
雖然目前仍處于轉變階段,狀態時好時壞,但我已經能夠感受到“無我”狀態的美好:溫暖而又不失界限,內心的消耗逐漸減少,智慧悄然浮現,還能更好地平衡精神與物質的需求。
對于INFP類型的人來說,“與自己相處”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既可能因過于執著于“自我”而成為網絡上被調侃的“病嬌”,也能通過突破“自我”的束縛,始終活出真實的自我,成為所謂的“大后期人格”。接下來,我將結合自己的經歷和對INFP類型的粗淺理解(僅供個人參考,不代表所有INFP),從探索“自我”的角度,談談INFP的成長歷程。
首先,談談INFP常被貼上的標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高敏感與高共情”、“內耗”、“追求價值感”(后續將圍繞這些特質展開討論)。
- 初期:“執我”向外探尋,特質成為束縛
在成長的初期,我們總是向外尋求“自我”的滿足,這些特質也因此變得具有束縛性(這里僅分享個人經歷,不涉及他人):-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只渴望被關注,對他人毫無興趣。
以前,我有個“厲害卻令人厭煩”的本事:與人交談沒多久,就能把話題引到自己身上;寫文章時更是明顯,100字里能出現10個“我”。滿腦子只想著被他人關注,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對他人、對世界毫無探索的欲望,自然也無法真正理解人性和現實。 - “高敏感&高共情”+“內耗”:無法看清真實,共情變成內耗。
由于高敏感和高共情,我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也成了家人的情緒垃圾桶——越能感知他人的情緒,自己就越內耗。后來,我干脆拒絕感知,不管別人說什么,都按照自己扭曲的思維和起伏的情緒去解讀;即使學了心理學,也總是“好為人師”,站在高處給人建議。對自己也是如此,讀不懂真實的情緒,接納不了自己的不完美。與“自我”的內在真實需求完全割裂。 - “追求價值感”:以自我為中心,活成“媽味”的犧牲品。
與弟弟相處時,我像他的第二個媽媽;與初戀談戀愛時,越久越像我媽,靠付出換取“被重視”;在工作中愛攬活兒,期待夸獎,總是當“老黃牛”,成了人際關系中被吸血的對象。對事情的評判非常二元化,我認為對的就拼命去做,我認為不對的就瘋狂內耗,一點也不愿意去做。
稚嫩的INFP,帶著對真善美的執著,為愛沖鋒、為他人付出,卻不懂現實的復雜。在向外尋求“自我”的滿足時(且這個“自我”往往并非真實的自己),常常撞得頭破血流,只剩下內耗、懷疑和無力。這也是我們難以適應職場勾心斗角、容易成為“咸魚”的原因——“自我”成了前期最沉重的枷鎖。
-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只渴望被關注,對他人毫無興趣。
- 中期:“觀我”向內探尋,特質成為助力
當我們把“自我”的需求從外部轉向內部,學會了解、呵護、愛自己時,曾經的枷鎖會逐漸變成破局的武器:-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內耗”:“修心”的持久力。
INFP本就對自己充滿興趣,前期因格格不入而躲進自己的世界,后期不再回避現實后,反而能在現實的碰撞中,認真觀察自己的情緒、感受、喜好,摸清自己的起心動念和行為模式;再從“內耗”中拆解自己的信念——原來沉浸和內耗,都是了解“自我”的絕佳途徑。 - “高敏感&高共情”:發揮優勢,避免消耗。
不再盲目感知后,反而能從只言片語中準確捕捉對方的需求,給出真正的共情;也通過探索自己的感受,學會遠離消耗自己的人和事,讓能量形成正循環——高敏感不再是負擔,而是成為理解自己、連接他人的橋梁。 - “追求價值感”:找準方向,收獲信任。
不再靠付出換取認可,而是結合對自己的了解和對現實的認知,去追求內心真正想要的價值;而我們對真善美的執著,也讓身邊的人更愿意信任、支持我們——“追求價值感”從“吸血管”變成了探索心之所向的“指南針”。
到了這個階段,INFP往往成為人群中受歡迎的存在,既能釋放與生俱來的人性光彩,成長型人格也會推動自己不斷變得更好。
-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內耗”:“修心”的持久力。
- 后期:“放我”向遠方前行,活成“無我”的通透
初期被“自我”困住,向外尋求而不得;中期向內探索“我是誰、我要什么”;到了后期,慢慢放下對“自我”的執念,能夠以通透和慈悲的心態看待他人和世界——不再糾結于“我要被看見、我要被認可”,而是用“高敏感&高共情”去創造一個既符合自己理想又不脫離現實的世界。
對INFP來說,“自我”從來不是敵人:初期它是束縛,中期它是鑰匙,后期它是養分。從“執我”到“觀我”再到“無我”,每一步都是成長,每一步都在靠近更加舒展的自己。

易傾訴情感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分手挽回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婚戀技巧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家庭關系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聊天室活動福利群
易傾訴傾聽師招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