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對INFP而言,往往是個棘手的難題。由于他們心思細膩、考慮周全,幾乎每個INFP都曾在社交場合中感到身心疲憊。比如,當他人發(fā)出邀請,而INFP渴望獨處時,就會陷入兩難境地。拒絕吧,內(nèi)心會涌起強烈的愧疚感;不拒絕吧,去了又覺得渾身不自在。

一般人很難理解INFP對獨處的需求。尤其是那些外向型(E型)的朋友或伴侶,他們往往難以明白INFP為何如此宅家,甚至會給他們貼上標簽,認為他們不合群或性格孤僻。INFP們也會因此自我懷疑,是不是自己性格有問題,是不是太過自私或不合群?他們不禁會想,渴望獨處,這正常嗎?其實,對于INFP來說,獨處是極其必要的。“獨處”并非性格孤僻,也不是為了逃避社交,而是他們的剛性需求。
01 獨處:在靜謐中找回自我,重拾主體性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獨處與孤僻的區(qū)別。孤僻表現(xiàn)為不社交或回避社交,是被動地選擇獨處;而獨處則是減少社交,先滿足自己獨處的需求,待精力充沛后再去社交。INFP在獨處時,能獲得許多社交無法替代的益處。甚至可以說,獨處讓INFP既能保持真實的自我,又能更好地融入社交關(guān)系。第一個原因在于,獨處能讓INFP找回主體性,變得更有主見和想法。INFP性格敏感,在關(guān)系中往往以他人的想法為主。他人的期望和社會標準都可能嚴重干擾INFP的主體性,讓他們在社交中感到無法做自己。尤其是在主體性尚未建立穩(wěn)固的階段,INFP很容易融合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從而迷失自我。而在一個安全、無干擾的空間里,INFP可以隔絕外界,屏蔽噪音,逐漸回歸自己的感受,聽清自己的價值觀、需求和真實感受,找回自主性。許多INFP在獨處時感到平靜、快樂、輕松和自在,原因之一就是此時他們無需考慮他人,可以關(guān)注自己,感受真實的情緒和想法。更好的情況是,他們能看清自己的需求,明確自己的邊界。INFP常被認為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其實更準確地說,是他們對待問題的反應較為遲鈍。面對沖突或復雜情況時,他們會因自我反思和防御而無法迅速直接地解決問題。然而,在一個清凈的空間里,INFP可以在情緒平穩(wěn)后回歸理智,抽絲剝繭,理清事情的原委,分清責任,找到最優(yōu)解。處讓INFP基于內(nèi)心真實價值,直面沖突和問題,做出堅定、不后悔的選擇。要知道,當問題和沖突來臨時,INFP的真正對手并非他人,而是自己負面的信念、恐懼和社交壓力。獨處空間讓他們能夠容納這些想法,保持清醒,去解決現(xiàn)實問題。
02 獨處:激發(fā)個性化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
人們對INFP的疑問不僅在于“為何喜歡獨處”,更在于“為何如此頻繁、大量地獨處”。因為獨處讓INFP有更多機會向內(nèi)探索,在無限想象的空間里感受更多價值感。比如表達自我、深度思考、激發(fā)靈感、創(chuàng)作和創(chuàng)造等,這些活動讓INFP樂在其中,絲毫不覺得無聊。而這種樂趣是社交難以替代的,比吃一頓美食或閑聊更有意義。長時間獨處還能不斷疊加思想的層次感,讓INFP的向內(nèi)思考更有深度,凝聚自己的個性。最終,這些思考會反映在他們的文字、音樂、手工制品上,形成獨特的風格。這就像淘金。一開始,我們的頭腦可能渾濁不堪,但通過獨處減少外部影響,讓它靜置沉淀,最終就能掏出有價值的金子。對于創(chuàng)作者型的INFP來說,要擁有自己的作品,就必須不斷獨立思考,不能被剝奪獨處的時間。一個反復、長期的自我對話和深度探索的過程,會創(chuàng)造出更多個性化的產(chǎn)物。然而,人們往往容易走向極端。要么獨處過多,感到孤獨;要么社交過多,獨處時間太少,感到疲憊。這種情況該如何解決呢?我們需要尋求一種平衡,既要滿足獨處的需求,也要參與社交,在關(guān)系中獲得鏡映、成長和成就感。那么如何平衡呢?一是要了解自己獨處的頻率和需求量。
這因人而異。比如像我這種極度內(nèi)向的人(I指數(shù)很高),就經(jīng)常需要獨處來恢復精力。我曾試過兩三個月不怎么社交,只看書、寫作、做課程,大夏天窩在室內(nèi),竟然改掉了廣西人黃皮的底色。如果你需要維持關(guān)系,就要衡量在這些重要關(guān)系中自己可以讓渡多少獨處時間來深度鏈接情感。如果暫時無法做到,那么可以讓別人理解和接受自己需要獨處的事實,溫和而堅定地告訴對方:“我想自己待兩小時/一下午,我們改個時間好嗎?” 不要擔心提需求會影響關(guān)系,優(yōu)先滿足自己的需求是自愛,而非自私。二是要跟隨自己當下的需求來平衡。即根據(jù)感覺來調(diào)整。覺得封閉了就去社交,社交累了就獨處,在兩者之間達到動態(tài)平衡。
03 如何實現(xiàn)高質(zhì)量的獨處?
并非任何時候的獨處都能帶來正反饋。有時獨處反而會讓人內(nèi)耗、煩躁,即低效的獨處。這通常是因為陷入了思維反芻,被事情困擾,想不明白又停不下來。因此,想要獨處對自己有幫助,首先要能判斷什么樣的獨處是高質(zhì)量的、更有益的。我們可以從心境狀態(tài)來判斷。高質(zhì)量獨處和低質(zhì)量獨處的本質(zhì)區(qū)別不在于“做了什么”,而在于“你與自己的關(guān)系處于何種狀態(tài)”。高質(zhì)量的獨處會讓你感到踏實、自在、安全、松弛、平靜和愜意。此時你與內(nèi)在自己的關(guān)系是接納的、和諧的,甚至是支持的。反之,低效獨處則是對自己排斥、回避、否定的。在這種狀態(tài)下,你的意識是渙散的、被動的,覺得很煩。有一些方法可以讓獨處更有質(zhì)量。比如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即一個獨屬于自己、能隔開外部聲音、讓人感到安全和放松的空間。某種程度上,極度安靜能讓人更快連接到自己的內(nèi)在,感受內(nèi)在需要,聽見“我真正想要什么”的本心,從而因看見自己而變得平靜。只有一個房間可能還不夠。有時宅得太久也會感到煩躁。這時該怎么辦呢?之前提到過INFP需要出門,這里同樣適用。當你覺得一個人待著很凌亂時,可以出門從物理空間上切斷思維的混亂。或者,放低一些標準,不要去思考問題是否解決、發(fā)生了什么事、該怎么辦。而是放棄深究,只做一些可以滋養(yǎng)療愈的活動。比如畫畫、看高分電影、寫日記等。這些活動看起來似乎沒什么大用,因為我們很容易去衡量一件事的目的和價值,覺得它們既掙不到錢、對事業(yè)發(fā)展又沒幫助、又占時間,干嘛要去做。實際上,療愈性的活動真正的好處并不在于現(xiàn)實價值,而是“無心聲大用”。
它們能讓自己在沒有目的的處境下放松,讓內(nèi)心平靜,甚至在心流的過程中得到滋養(yǎng),變得豐盈、更有能量。
- 展開全文
社交,對INFP而言,往往是個棘手的難題。由于他們心思細膩、考慮周全,幾乎每個INFP都曾在社交場合中感到身心疲憊。比如,當他人發(fā)出邀請,而INFP渴望獨處時,就會陷入兩難境地。拒絕吧,內(nèi)心會涌起強烈的愧疚感;不拒絕吧,去了又覺得渾身不自在。

一般人很難理解INFP對獨處的需求。尤其是那些外向型(E型)的朋友或伴侶,他們往往難以明白INFP為何如此宅家,甚至會給他們貼上標簽,認為他們不合群或性格孤僻。INFP們也會因此自我懷疑,是不是自己性格有問題,是不是太過自私或不合群?他們不禁會想,渴望獨處,這正常嗎?其實,對于INFP來說,獨處是極其必要的。“獨處”并非性格孤僻,也不是為了逃避社交,而是他們的剛性需求。
01 獨處:在靜謐中找回自我,重拾主體性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獨處與孤僻的區(qū)別。孤僻表現(xiàn)為不社交或回避社交,是被動地選擇獨處;而獨處則是減少社交,先滿足自己獨處的需求,待精力充沛后再去社交。INFP在獨處時,能獲得許多社交無法替代的益處。甚至可以說,獨處讓INFP既能保持真實的自我,又能更好地融入社交關(guān)系。第一個原因在于,獨處能讓INFP找回主體性,變得更有主見和想法。INFP性格敏感,在關(guān)系中往往以他人的想法為主。他人的期望和社會標準都可能嚴重干擾INFP的主體性,讓他們在社交中感到無法做自己。尤其是在主體性尚未建立穩(wěn)固的階段,INFP很容易融合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從而迷失自我。而在一個安全、無干擾的空間里,INFP可以隔絕外界,屏蔽噪音,逐漸回歸自己的感受,聽清自己的價值觀、需求和真實感受,找回自主性。許多INFP在獨處時感到平靜、快樂、輕松和自在,原因之一就是此時他們無需考慮他人,可以關(guān)注自己,感受真實的情緒和想法。更好的情況是,他們能看清自己的需求,明確自己的邊界。INFP常被認為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其實更準確地說,是他們對待問題的反應較為遲鈍。面對沖突或復雜情況時,他們會因自我反思和防御而無法迅速直接地解決問題。然而,在一個清凈的空間里,INFP可以在情緒平穩(wěn)后回歸理智,抽絲剝繭,理清事情的原委,分清責任,找到最優(yōu)解。處讓INFP基于內(nèi)心真實價值,直面沖突和問題,做出堅定、不后悔的選擇。要知道,當問題和沖突來臨時,INFP的真正對手并非他人,而是自己負面的信念、恐懼和社交壓力。獨處空間讓他們能夠容納這些想法,保持清醒,去解決現(xiàn)實問題。
02 獨處:激發(fā)個性化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
人們對INFP的疑問不僅在于“為何喜歡獨處”,更在于“為何如此頻繁、大量地獨處”。因為獨處讓INFP有更多機會向內(nèi)探索,在無限想象的空間里感受更多價值感。比如表達自我、深度思考、激發(fā)靈感、創(chuàng)作和創(chuàng)造等,這些活動讓INFP樂在其中,絲毫不覺得無聊。而這種樂趣是社交難以替代的,比吃一頓美食或閑聊更有意義。長時間獨處還能不斷疊加思想的層次感,讓INFP的向內(nèi)思考更有深度,凝聚自己的個性。最終,這些思考會反映在他們的文字、音樂、手工制品上,形成獨特的風格。這就像淘金。一開始,我們的頭腦可能渾濁不堪,但通過獨處減少外部影響,讓它靜置沉淀,最終就能掏出有價值的金子。對于創(chuàng)作者型的INFP來說,要擁有自己的作品,就必須不斷獨立思考,不能被剝奪獨處的時間。一個反復、長期的自我對話和深度探索的過程,會創(chuàng)造出更多個性化的產(chǎn)物。然而,人們往往容易走向極端。要么獨處過多,感到孤獨;要么社交過多,獨處時間太少,感到疲憊。這種情況該如何解決呢?我們需要尋求一種平衡,既要滿足獨處的需求,也要參與社交,在關(guān)系中獲得鏡映、成長和成就感。那么如何平衡呢?一是要了解自己獨處的頻率和需求量。
這因人而異。比如像我這種極度內(nèi)向的人(I指數(shù)很高),就經(jīng)常需要獨處來恢復精力。我曾試過兩三個月不怎么社交,只看書、寫作、做課程,大夏天窩在室內(nèi),竟然改掉了廣西人黃皮的底色。如果你需要維持關(guān)系,就要衡量在這些重要關(guān)系中自己可以讓渡多少獨處時間來深度鏈接情感。如果暫時無法做到,那么可以讓別人理解和接受自己需要獨處的事實,溫和而堅定地告訴對方:“我想自己待兩小時/一下午,我們改個時間好嗎?” 不要擔心提需求會影響關(guān)系,優(yōu)先滿足自己的需求是自愛,而非自私。二是要跟隨自己當下的需求來平衡。即根據(jù)感覺來調(diào)整。覺得封閉了就去社交,社交累了就獨處,在兩者之間達到動態(tài)平衡。
03 如何實現(xiàn)高質(zhì)量的獨處?
并非任何時候的獨處都能帶來正反饋。有時獨處反而會讓人內(nèi)耗、煩躁,即低效的獨處。這通常是因為陷入了思維反芻,被事情困擾,想不明白又停不下來。因此,想要獨處對自己有幫助,首先要能判斷什么樣的獨處是高質(zhì)量的、更有益的。我們可以從心境狀態(tài)來判斷。高質(zhì)量獨處和低質(zhì)量獨處的本質(zhì)區(qū)別不在于“做了什么”,而在于“你與自己的關(guān)系處于何種狀態(tài)”。高質(zhì)量的獨處會讓你感到踏實、自在、安全、松弛、平靜和愜意。此時你與內(nèi)在自己的關(guān)系是接納的、和諧的,甚至是支持的。反之,低效獨處則是對自己排斥、回避、否定的。在這種狀態(tài)下,你的意識是渙散的、被動的,覺得很煩。有一些方法可以讓獨處更有質(zhì)量。比如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即一個獨屬于自己、能隔開外部聲音、讓人感到安全和放松的空間。某種程度上,極度安靜能讓人更快連接到自己的內(nèi)在,感受內(nèi)在需要,聽見“我真正想要什么”的本心,從而因看見自己而變得平靜。只有一個房間可能還不夠。有時宅得太久也會感到煩躁。這時該怎么辦呢?之前提到過INFP需要出門,這里同樣適用。當你覺得一個人待著很凌亂時,可以出門從物理空間上切斷思維的混亂。或者,放低一些標準,不要去思考問題是否解決、發(fā)生了什么事、該怎么辦。而是放棄深究,只做一些可以滋養(yǎng)療愈的活動。比如畫畫、看高分電影、寫日記等。這些活動看起來似乎沒什么大用,因為我們很容易去衡量一件事的目的和價值,覺得它們既掙不到錢、對事業(yè)發(fā)展又沒幫助、又占時間,干嘛要去做。實際上,療愈性的活動真正的好處并不在于現(xiàn)實價值,而是“無心聲大用”。
它們能讓自己在沒有目的的處境下放松,讓內(nèi)心平靜,甚至在心流的過程中得到滋養(yǎng),變得豐盈、更有能量。

易傾訴情感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分手挽回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婚戀技巧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家庭關(guān)系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聊天室活動福利群
易傾訴傾聽師招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