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層級:占有性的“密友”
因為人際交往能力出色,對于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而言,身旁聚集著一群日益依賴他們的人并不稀奇。他們喜歡營造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大家庭或共同體,這樣,他們便成了他人生活中的重要人物。他們籠絡他人,使他人覺得他們既是這個家庭中的一分子,又因受邀加入這個大家庭而對他們感恩戴德。
在這個階段,第二型人就像是典型的猶太母親,永遠覺得對別人的服務不夠,不同宗教信仰及性別的第二型人都同樣具有這種行為傾向。他們在實際上和情緒上不斷地幫助他人,總想用一些事情對別人施加強烈的影響。很少有什么能像有人看似真誠地為自己考慮那樣令人敵意盡消,而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對那些因為自身的心理因素急于找尋母愛的人確實是最有影響力的。因此,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對于那些需要他們的人而言是值得信賴的,但這也會引來一個嚴重的問題。由于第二型人關懷他人是為了獲得贊賞并最終滿足自己的需要,所以挑選功能失調、情緒混亂的人只會使獲取足夠反饋的機會變得遙不可及。第二型人最終把注意力轉向那些根本不能報答他們關心的人——癮君子、老弱病殘者、情感受到傷害的人。
第二型人總是在他們的情感對象那里尋找賞識的特別信號,若不是因為這個事實,他們的行為本來沒有什么間題。但可悲的是,第二型人開始擔心受到他們照顧的人愛別人勝過愛他們,而且他們相信,如果別人要想安定生活,就必定需要自己。為此,第二型人越來越多地用各種方式讓他們所愛的人需要自己。他們的超我不允許他們承認這一點,可即便如此,第二型人還是會繼續說服自己相信他們的動機僅僅是無私的愛。
當然,愛仍然是他們的最高價值,他們渴望愛每一個人。愛成為他們的借口、理由、所有動力及唯一的生活目標。如果說有一種人什么事都做不好,那就是正在談論愛的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但是,同樣明確的是,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在淡到愛的時候,意思是只有他們的愛才能滿足每個人的需要。
因而,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把每個人都看做是渴望愛和關懷的無助孩子,他們把這種愛和關懷強加于人,而不管那是否是他人需要的。他們總在別人的身邊徘徊、干預,自作主張地提出建議,強行闖入他人的生活,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他人——以自我犧牲的愛的名義使自己成為讓人討厭的人。困難在于,他們過分地自我犧牲,成了殉道者,編造出一些需要去滿足,以便讓自己在別人心目中占據更為重要的位置。總之,他們渴望被人需要。
他們變成了大忙人,干涉每一個人的私事。第二型人甚至把充滿愛的父母的角色轉移到同事身上,把每一個人的事都看成自己的事,從替人找工作到為別人裝修公寓提供建議,等等。因為他們希望別人需要他們(他們的愛、建議、支持及指導),他們毫不猶豫地闖入他人的生活,為他人提供幫助。可別人常常把這種行為看做是一種干涉,并開始疏遠他們——而這正是第二型人極力想要避免的。
第四層級的親密對話也會變質為嘮叨,這也有助于讓別人知道第二型人有多少朋友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有多么親密。他們喋喋不休地談論著自己的朋友(以及他們與朋友之間的友誼),并且事無巨細。(“我們來聊一聊。”)他們甚至認為,問及具體的私人問題也沒有什么。絕大多數人常常覺得要拒絕他們的詢問十分為難(或是太過依賴他們)。問題在于,這種信息的交流是單向的: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總是打聽別人的隱私而很少暴露自己的隱私。畢竟他們沒有難題:他們是來幫助別人解決難題的。
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很快就能打入別人的生活,而別人將毫無例外地發現,要送走他們實在很困難。更不幸的是,他們開始要別人忍受他們,忍受他們那種愛的負擔(實際上是他們感受被愛的需求)。一點也不奇怪,他們的闖入對于他們自認為所愛的那些人,總會產生負面影響。但是,因為他們的愛如此殘酷地犧牲了自我,所以受惠者對于他們所給予的幫助的質量,不能有任何怨言。
由于他們是在為別人犧牲奉獻,所以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開始覺得自己對這些人擁有特權。因此,他們對朋友的占有欲逐漸強烈,嫉妒心也越來越重,他們總在電話中不停地嘮叨和“盤算”。第二型人對他人的情感變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擔心一旦所愛的人走出了自己的視線,就可能會離開他們。他們不會介紹自己的朋友或鼓勵自己的朋友相互認識,因為他們擔心自己會被甩掉。所以,當別人陷入危機時,他們偷偷地高興:這給了他們機會去扮演保護者的角色,使他們被需要的愿望得以實現——至少是暫時的滿足。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不知道如何給別人自由,隨著他們向不健康狀態的方向轉變,這一問題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
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總是在他人那里尋找實質性的回應,以此證明他們之間的關系很好。他們越來越擔心自己變得不可愛了,因而要讓自己相信別人真的愛自己、賞識自己也變得尤其困難。到第五層級,第二型人認為他人的回應是對他們的友誼和幫助的友好表示,并且只有很特殊的回應才能被看做是愛。第二型人期望人們知道他們需要什么、渴望什么。第二型人不正是把了解他人的需要當做自己的要務嗎?他們可能盼望著接到別人的電話,或晚宴邀請函,或任何可想象到的集會邀請函,或是表示感謝的短信——讓他們可以不斷地確信人們在想念他們、愛他們。但是,只有特殊的回應可以看做是愛。如果第二型人真正需要的是一個熱烈的擁抱,那一張卡片根本不算什么。第二型人常常通過把他們的欲望投射到他人身上來應對這種情況。(“看起來好像可以擁抱你一下。”)更經常的是,盡管如此,他們還會因為受挫而火冒三丈,同時會尋找更多的方法以成為“有幫助的人”。他們的超我不允許他們“自私”,不允許他們直接尋求他們需要的東西。因為自負,第二型人不承認自己受到了傷害以及自己的需要。
第二型人為他們日益嚴重的擔憂找到了一個補償辦法,就是讓自己的行動好像在接受敬慕。這讓他們產生愉快的感覺,仿佛他們是一個古魯(印度的宗教導師,代表著神圣和最高的智慧),他人前來向他們請教各種各樣的私事。自然地,他們期望他人向他們通報有關其私人生活的一切有意義的事情:他們想要成為社會的開關,要經過這個開關,每一條重要的信息才可以通過;他們急于得到別人的正面回應,急于聽別人說他們的愛和關懷是有意義的和值得贊賞的。為使這種回應像水流一樣持續暢通,他們和老朋友時常保持聯絡,花大量時間來維持人際關系,讓人知道他們正想念著他,替他擔憂,為他祈禱,等等。因此,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看起來依然很會替人著想,但實質上,他們越來越表而化了:他們會記得某人的生日,并經常打電話給對方,卻開始避開他人的真正需求以免受到束縛,如此他們才可以影響更多的人。
可笑的是,他們對別人的生活太過投入,反而不能對自己應負的責任盡心盡力,尤其是當他們擁有自己的家庭的時候。有一點很容易看出來,他們變得反復無常,不是因為他們太過于關注某人的困難而深深地卷入了他人的生活,而是因為他們不停地從另一個源頭尋找愛。他們希望被每一個人愛和感激,因此總是力求擴大社交圈和朋友圈,為別人做更多,但這卻創造了更多的欲望有待滿足。當那些依賴他們的人向他們尋求幫助時,就會發現,他們已經不在原地,他們已經離開,去幫助其他人了。
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不可避免地會過于自我膨脹,幫助太多的人,參與太多的群體,給太多的朋友建議,直到被自己的博愛累垮或感到身心俱疲為止。然而,要叫他們不如此專注也很難,因為這是他們保持自我意識的方式。而且,他們的作假行為已開始表現出來,隨著不斷為他人犧牲自己,他們因為自己的善良而身心俱疲。他們把每一個痛苦、不便和需要花費心血的每一個問題都加以夸大,疾病、輕微失眠以及疑病癥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事實上,在這個階段的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并不像他們想象的那么充滿愛心。他們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對此他們也許并不否認(他們從未聲稱他們沒有自我需求,但他們總是賦予自我以意義及愛人的外衣。)他們也有攻擊的沖動,但和他們的個人欲望一樣,不敢直接地表現出來,因為他們不能冒自私及嚇跑他人的險,他們說服自己相信,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為別人而非為自己(“我做這件事只是為了你,想要使你生活得更好些”)甚至最簡單、表面上最自發的慈善行為都承載著不被承認的隱秘動機。
不幸的是,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覺得,只要不斷地為別人做事,他們就會得到愛——實際上,他們是賄賂別人來愛他們。當然,他們很希望有誠摯的回報,但卻不讓他人有優先自發的機會,而是要控制情勢,以便能獲得想要的那種回報。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盡管他們獲取了他們安排好的那種回報,卻無法確定,若沒有事先的努力安排,是否還能獲取它們。因此,這些回報實際上并沒有太大的意義。這就引發了新的焦慮:他們為自己獲取了多少贊賞?這是第二型人的二個問題,也是讓他們感到惱火的一個問題。
- 展開全文
第五層級:占有性的“密友”
因為人際交往能力出色,對于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而言,身旁聚集著一群日益依賴他們的人并不稀奇。他們喜歡營造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大家庭或共同體,這樣,他們便成了他人生活中的重要人物。他們籠絡他人,使他人覺得他們既是這個家庭中的一分子,又因受邀加入這個大家庭而對他們感恩戴德。
在這個階段,第二型人就像是典型的猶太母親,永遠覺得對別人的服務不夠,不同宗教信仰及性別的第二型人都同樣具有這種行為傾向。他們在實際上和情緒上不斷地幫助他人,總想用一些事情對別人施加強烈的影響。很少有什么能像有人看似真誠地為自己考慮那樣令人敵意盡消,而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對那些因為自身的心理因素急于找尋母愛的人確實是最有影響力的。因此,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對于那些需要他們的人而言是值得信賴的,但這也會引來一個嚴重的問題。由于第二型人關懷他人是為了獲得贊賞并最終滿足自己的需要,所以挑選功能失調、情緒混亂的人只會使獲取足夠反饋的機會變得遙不可及。第二型人最終把注意力轉向那些根本不能報答他們關心的人——癮君子、老弱病殘者、情感受到傷害的人。
第二型人總是在他們的情感對象那里尋找賞識的特別信號,若不是因為這個事實,他們的行為本來沒有什么間題。但可悲的是,第二型人開始擔心受到他們照顧的人愛別人勝過愛他們,而且他們相信,如果別人要想安定生活,就必定需要自己。為此,第二型人越來越多地用各種方式讓他們所愛的人需要自己。他們的超我不允許他們承認這一點,可即便如此,第二型人還是會繼續說服自己相信他們的動機僅僅是無私的愛。
當然,愛仍然是他們的最高價值,他們渴望愛每一個人。愛成為他們的借口、理由、所有動力及唯一的生活目標。如果說有一種人什么事都做不好,那就是正在談論愛的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但是,同樣明確的是,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在淡到愛的時候,意思是只有他們的愛才能滿足每個人的需要。
因而,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把每個人都看做是渴望愛和關懷的無助孩子,他們把這種愛和關懷強加于人,而不管那是否是他人需要的。他們總在別人的身邊徘徊、干預,自作主張地提出建議,強行闖入他人的生活,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他人——以自我犧牲的愛的名義使自己成為讓人討厭的人。困難在于,他們過分地自我犧牲,成了殉道者,編造出一些需要去滿足,以便讓自己在別人心目中占據更為重要的位置。總之,他們渴望被人需要。
他們變成了大忙人,干涉每一個人的私事。第二型人甚至把充滿愛的父母的角色轉移到同事身上,把每一個人的事都看成自己的事,從替人找工作到為別人裝修公寓提供建議,等等。因為他們希望別人需要他們(他們的愛、建議、支持及指導),他們毫不猶豫地闖入他人的生活,為他人提供幫助。可別人常常把這種行為看做是一種干涉,并開始疏遠他們——而這正是第二型人極力想要避免的。
第四層級的親密對話也會變質為嘮叨,這也有助于讓別人知道第二型人有多少朋友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有多么親密。他們喋喋不休地談論著自己的朋友(以及他們與朋友之間的友誼),并且事無巨細。(“我們來聊一聊。”)他們甚至認為,問及具體的私人問題也沒有什么。絕大多數人常常覺得要拒絕他們的詢問十分為難(或是太過依賴他們)。問題在于,這種信息的交流是單向的: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總是打聽別人的隱私而很少暴露自己的隱私。畢竟他們沒有難題:他們是來幫助別人解決難題的。
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很快就能打入別人的生活,而別人將毫無例外地發現,要送走他們實在很困難。更不幸的是,他們開始要別人忍受他們,忍受他們那種愛的負擔(實際上是他們感受被愛的需求)。一點也不奇怪,他們的闖入對于他們自認為所愛的那些人,總會產生負面影響。但是,因為他們的愛如此殘酷地犧牲了自我,所以受惠者對于他們所給予的幫助的質量,不能有任何怨言。
由于他們是在為別人犧牲奉獻,所以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開始覺得自己對這些人擁有特權。因此,他們對朋友的占有欲逐漸強烈,嫉妒心也越來越重,他們總在電話中不停地嘮叨和“盤算”。第二型人對他人的情感變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擔心一旦所愛的人走出了自己的視線,就可能會離開他們。他們不會介紹自己的朋友或鼓勵自己的朋友相互認識,因為他們擔心自己會被甩掉。所以,當別人陷入危機時,他們偷偷地高興:這給了他們機會去扮演保護者的角色,使他們被需要的愿望得以實現——至少是暫時的滿足。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不知道如何給別人自由,隨著他們向不健康狀態的方向轉變,這一問題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
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總是在他人那里尋找實質性的回應,以此證明他們之間的關系很好。他們越來越擔心自己變得不可愛了,因而要讓自己相信別人真的愛自己、賞識自己也變得尤其困難。到第五層級,第二型人認為他人的回應是對他們的友誼和幫助的友好表示,并且只有很特殊的回應才能被看做是愛。第二型人期望人們知道他們需要什么、渴望什么。第二型人不正是把了解他人的需要當做自己的要務嗎?他們可能盼望著接到別人的電話,或晚宴邀請函,或任何可想象到的集會邀請函,或是表示感謝的短信——讓他們可以不斷地確信人們在想念他們、愛他們。但是,只有特殊的回應可以看做是愛。如果第二型人真正需要的是一個熱烈的擁抱,那一張卡片根本不算什么。第二型人常常通過把他們的欲望投射到他人身上來應對這種情況。(“看起來好像可以擁抱你一下。”)更經常的是,盡管如此,他們還會因為受挫而火冒三丈,同時會尋找更多的方法以成為“有幫助的人”。他們的超我不允許他們“自私”,不允許他們直接尋求他們需要的東西。因為自負,第二型人不承認自己受到了傷害以及自己的需要。
第二型人為他們日益嚴重的擔憂找到了一個補償辦法,就是讓自己的行動好像在接受敬慕。這讓他們產生愉快的感覺,仿佛他們是一個古魯(印度的宗教導師,代表著神圣和最高的智慧),他人前來向他們請教各種各樣的私事。自然地,他們期望他人向他們通報有關其私人生活的一切有意義的事情:他們想要成為社會的開關,要經過這個開關,每一條重要的信息才可以通過;他們急于得到別人的正面回應,急于聽別人說他們的愛和關懷是有意義的和值得贊賞的。為使這種回應像水流一樣持續暢通,他們和老朋友時常保持聯絡,花大量時間來維持人際關系,讓人知道他們正想念著他,替他擔憂,為他祈禱,等等。因此,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看起來依然很會替人著想,但實質上,他們越來越表而化了:他們會記得某人的生日,并經常打電話給對方,卻開始避開他人的真正需求以免受到束縛,如此他們才可以影響更多的人。
可笑的是,他們對別人的生活太過投入,反而不能對自己應負的責任盡心盡力,尤其是當他們擁有自己的家庭的時候。有一點很容易看出來,他們變得反復無常,不是因為他們太過于關注某人的困難而深深地卷入了他人的生活,而是因為他們不停地從另一個源頭尋找愛。他們希望被每一個人愛和感激,因此總是力求擴大社交圈和朋友圈,為別人做更多,但這卻創造了更多的欲望有待滿足。當那些依賴他們的人向他們尋求幫助時,就會發現,他們已經不在原地,他們已經離開,去幫助其他人了。
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不可避免地會過于自我膨脹,幫助太多的人,參與太多的群體,給太多的朋友建議,直到被自己的博愛累垮或感到身心俱疲為止。然而,要叫他們不如此專注也很難,因為這是他們保持自我意識的方式。而且,他們的作假行為已開始表現出來,隨著不斷為他人犧牲自己,他們因為自己的善良而身心俱疲。他們把每一個痛苦、不便和需要花費心血的每一個問題都加以夸大,疾病、輕微失眠以及疑病癥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事實上,在這個階段的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并不像他們想象的那么充滿愛心。他們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對此他們也許并不否認(他們從未聲稱他們沒有自我需求,但他們總是賦予自我以意義及愛人的外衣。)他們也有攻擊的沖動,但和他們的個人欲望一樣,不敢直接地表現出來,因為他們不能冒自私及嚇跑他人的險,他們說服自己相信,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為別人而非為自己(“我做這件事只是為了你,想要使你生活得更好些”)甚至最簡單、表面上最自發的慈善行為都承載著不被承認的隱秘動機。
不幸的是,一般狀態下的第二型人覺得,只要不斷地為別人做事,他們就會得到愛——實際上,他們是賄賂別人來愛他們。當然,他們很希望有誠摯的回報,但卻不讓他人有優先自發的機會,而是要控制情勢,以便能獲得想要的那種回報。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盡管他們獲取了他們安排好的那種回報,卻無法確定,若沒有事先的努力安排,是否還能獲取它們。因此,這些回報實際上并沒有太大的意義。這就引發了新的焦慮:他們為自己獲取了多少贊賞?這是第二型人的二個問題,也是讓他們感到惱火的一個問題。

易傾訴情感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分手挽回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婚戀技巧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家庭關系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聊天室活動福利群
易傾訴傾聽師招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