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做了幾個咨詢,主題都跟親密感有關,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今天想跟大家探討一下。
當然我發現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問題,特別是副型是一對一的,在這方面的敏感度要高得多。
我想要一個可以說說真心話的朋友。在ta的面前,我可以放下我所有的戒備,跟ta傾訴我內心深處不愿意跟別人分享的小情緒,小秘密。我希望ta能懂我,包容我,理解我,聽著我點頭微笑,云淡風輕。我也希望為ta撐起一片天空,不管陽光抑或風雨,攜手共進,不離不棄。古人云:得一知己者,死亦足矣。說的就是這個境界吧。
當然,現實往往不是這樣的。
我想要這樣的一個朋友,可是我跟人總是無法接近,無法走得很深。我其實很害怕付出,我怕我傾其所有的付出,最后換來別人的背叛,我無法接受,所以我寧愿跟人保持距離。
我不喜歡那些很淺的朋友,讓我覺得跟他們在一起沒什么意思。我只想要一個親密的朋友就夠了,一個足矣。可是為什么沒有人能真正的傾聽我,理解我,他們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根本沒有看到我,所以我很失望。
要么疏離,要么絕對親密,沒有中間地帶。
如果我不能貼近自己,別人如何貼近我
我們來看一下朋友的定義。我百度了一下,有一個網友是這么分享的:“朋”是雙月并肩走,“友”是互相依靠互相庇護。說得非常好,那么朋友就是相互支持,相互依靠的。你在我有需要的時候幫助我,我在你有需要的時候支持你。
那么,其實有一個隱藏的前提在里面,就是我很清楚我需要什么,因為我清楚自己的需要,所以我可以讓對方滿足我的需求,而透過我的需要,我也可以理解別人的需要,良好的互動就此產生了。
而當我們覺得跟人所有人都無法親近,無法走得很深的時候,其實是跟自己的關系出了問題。你離自己太遠了,遠到不清楚自己到底有什么感覺,有什么需要,有什么期待。所以,當你不理解自己的時候,你就沒有辦法發出明確的需要,那別人自然不知道如何支持你,找不到你的點,就算有心也無力。
所以,如果我都不能貼近自己,別人如何貼近我?疏離感是必定產生的。
那我們為何會疏離自己呢?也許是因為你的家庭在某種程度上,持續的忽視你,沒有做到理解和接納。也許是因為你曾經遭受到了一些情感上的傷害,讓你選擇保護自己,疏離那些痛苦。在以前,我們習慣了離自己遠遠地,沒有好好照顧自己。
每個人都需要愛和接納,所以從現在開始學習如何貼近自己,察覺自己的需求,看到自己的情緒,滿足自己的渴望。當你能夠慢慢貼近自己的時候,別人也就能慢慢的貼近你了,當你不再疏離自己,你所渴望的親近感也許會慢慢復蘇。
一對一的人,特別是一對一自保的人,是最期待那種絕對親密的感覺的。就是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也只有你,你是我的全部,我也是你的全部。
當我們帶著這樣的期待上路的時候,我們對人就會特別挑剔。我們對于那些走得淺淺的情感不屑一顧,總是在尋找那些走得更深嗎,再深一點的情感鏈接。置一片森林于不顧,專心尋找那一棵獨獨屬于自己的樹木。
但我相信幸運的人總是鳳毛麟角,更多的是遍體鱗傷后的孑然一身。
為什么呢?為什么總是求而不得?
那你有沒有發覺,自己在尋找的究竟是什么?你似乎在尋找一個完美的容器,這個容易可以盛得下你所有的自我,包容和接納全部的你。你可以對ta傾瀉你所有的部分,喜怒哀樂,悲歡情仇,你在ta面前可以肆無忌憚。
你想把你一生的重擔,都讓一個人來承擔。
那么,有多少人能承擔得起呢?想想就會被淹沒吧,真的幾乎沒有人能做到,除非是你的心理咨詢師。
而這個背后其實是一種推卸責任,不想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所以想找一個人來依托。我無力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你來幫我負責吧,你來接受我的人生,幫幫我。我們可想而知,那個人是不是會被你壓死。
所以,好好對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來,好好照顧自己,你就不需要別人來照顧你了。
當你支持起一部分自己的人生的時候,你可以提需求,讓別人來滿足你其他的部分。首先他們有能力去滿足你小小的部分,他們會很開心,有成就感,你也會感激他的付出,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所以,學習對自己的人生負大部分的責任,再留一小部分給別人,你會過得更幸福。
當我們承擔起自我的責任,無條件支持自己時,朋友們就變得更加可以支持我們了。他們可以提供給我們各種方面的幫助,雖然他們無法承接我們所有的部分,但是他們也很好。
這就夠了,其他的,我們自己來。
- 展開全文
最近小編做了幾個咨詢,主題都跟親密感有關,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今天想跟大家探討一下。
當然我發現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問題,特別是副型是一對一的,在這方面的敏感度要高得多。
我想要一個可以說說真心話的朋友。在ta的面前,我可以放下我所有的戒備,跟ta傾訴我內心深處不愿意跟別人分享的小情緒,小秘密。我希望ta能懂我,包容我,理解我,聽著我點頭微笑,云淡風輕。我也希望為ta撐起一片天空,不管陽光抑或風雨,攜手共進,不離不棄。古人云:得一知己者,死亦足矣。說的就是這個境界吧。
當然,現實往往不是這樣的。
我想要這樣的一個朋友,可是我跟人總是無法接近,無法走得很深。我其實很害怕付出,我怕我傾其所有的付出,最后換來別人的背叛,我無法接受,所以我寧愿跟人保持距離。
我不喜歡那些很淺的朋友,讓我覺得跟他們在一起沒什么意思。我只想要一個親密的朋友就夠了,一個足矣。可是為什么沒有人能真正的傾聽我,理解我,他們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根本沒有看到我,所以我很失望。
要么疏離,要么絕對親密,沒有中間地帶。
如果我不能貼近自己,別人如何貼近我
我們來看一下朋友的定義。我百度了一下,有一個網友是這么分享的:“朋”是雙月并肩走,“友”是互相依靠互相庇護。說得非常好,那么朋友就是相互支持,相互依靠的。你在我有需要的時候幫助我,我在你有需要的時候支持你。
那么,其實有一個隱藏的前提在里面,就是我很清楚我需要什么,因為我清楚自己的需要,所以我可以讓對方滿足我的需求,而透過我的需要,我也可以理解別人的需要,良好的互動就此產生了。
而當我們覺得跟人所有人都無法親近,無法走得很深的時候,其實是跟自己的關系出了問題。你離自己太遠了,遠到不清楚自己到底有什么感覺,有什么需要,有什么期待。所以,當你不理解自己的時候,你就沒有辦法發出明確的需要,那別人自然不知道如何支持你,找不到你的點,就算有心也無力。
所以,如果我都不能貼近自己,別人如何貼近我?疏離感是必定產生的。
那我們為何會疏離自己呢?也許是因為你的家庭在某種程度上,持續的忽視你,沒有做到理解和接納。也許是因為你曾經遭受到了一些情感上的傷害,讓你選擇保護自己,疏離那些痛苦。在以前,我們習慣了離自己遠遠地,沒有好好照顧自己。
每個人都需要愛和接納,所以從現在開始學習如何貼近自己,察覺自己的需求,看到自己的情緒,滿足自己的渴望。當你能夠慢慢貼近自己的時候,別人也就能慢慢的貼近你了,當你不再疏離自己,你所渴望的親近感也許會慢慢復蘇。
一對一的人,特別是一對一自保的人,是最期待那種絕對親密的感覺的。就是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也只有你,你是我的全部,我也是你的全部。
當我們帶著這樣的期待上路的時候,我們對人就會特別挑剔。我們對于那些走得淺淺的情感不屑一顧,總是在尋找那些走得更深嗎,再深一點的情感鏈接。置一片森林于不顧,專心尋找那一棵獨獨屬于自己的樹木。
但我相信幸運的人總是鳳毛麟角,更多的是遍體鱗傷后的孑然一身。
為什么呢?為什么總是求而不得?
那你有沒有發覺,自己在尋找的究竟是什么?你似乎在尋找一個完美的容器,這個容易可以盛得下你所有的自我,包容和接納全部的你。你可以對ta傾瀉你所有的部分,喜怒哀樂,悲歡情仇,你在ta面前可以肆無忌憚。
你想把你一生的重擔,都讓一個人來承擔。
那么,有多少人能承擔得起呢?想想就會被淹沒吧,真的幾乎沒有人能做到,除非是你的心理咨詢師。
而這個背后其實是一種推卸責任,不想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所以想找一個人來依托。我無力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你來幫我負責吧,你來接受我的人生,幫幫我。我們可想而知,那個人是不是會被你壓死。
所以,好好對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來,好好照顧自己,你就不需要別人來照顧你了。
當你支持起一部分自己的人生的時候,你可以提需求,讓別人來滿足你其他的部分。首先他們有能力去滿足你小小的部分,他們會很開心,有成就感,你也會感激他的付出,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所以,學習對自己的人生負大部分的責任,再留一小部分給別人,你會過得更幸福。
當我們承擔起自我的責任,無條件支持自己時,朋友們就變得更加可以支持我們了。他們可以提供給我們各種方面的幫助,雖然他們無法承接我們所有的部分,但是他們也很好。
這就夠了,其他的,我們自己來。

易傾訴情感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分手挽回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婚戀技巧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家庭關系交流俱樂部
易傾訴聊天室活動福利群
易傾訴傾聽師招募群